好国家是什么样的

香港的暴乱还在持续中,陆续看到的新闻报道、背景分析,认知上感觉这次的暴乱短期内是不会结束的。活动不但有知识分子、商业成功人士参与,还有律师、教育界的专业人士,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大量年轻人,特别是一些只有12、3岁的中小学生。以往我们的印象中12、3岁这个年龄还在父母面前撒娇,而现在他们已经走上街头成为暴力对抗中的一员。这当然是长期整个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产生的结果。

对于12、3岁,价值观刚刚在建立过程中的小朋友习得这样的观点是否是合理的?由此及彼,像以巴、伊拉克那样战争地区成长起来的孩子,是不是很多从小心中就被浇灌了抗争,由此发展出了仇恨呢,细思极恐

相比起来,国内正常家庭成长的小朋友要幸福太多。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对比下,国家安定富强是最最重要的,没有了一个稳定的国,家和个人只是在风雨中飘零的孤舟。在这样的对比下,对于是否被新闻管制,是否能自由连接外网都显得不那么重要。

同时在这几年,西方富裕国家也在发生着一些以往难以理解的事情,像法国的暴动和黄马甲运动,美国的特朗普上台。虽然它们有连接世界的自由和相对的财富,但仍然有着激烈的反对和目前不可弥合的裂缝,在做着一些从理智上不应这么做的选择

现实社会中,每个国家有着各自的问题,有些问题大,有些问题小,就像一个个家庭。有些家庭能互相沟通、包容、理解,更进一步;有些家庭只能解体;有些甚至解体后还要视如仇敌。国家的问题当然比家庭复杂得多,具有怎样特质的国家才能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国家?

全球化挑战:多文化冲突——香港现状乃是全球缩影

香港的混乱,两岸三地,民众日益关注,讨论也越来越强烈。部分明星、大V开始自愿或不自愿地公布立场,划清界限。平时不关系时事的人也忧心忡忡,或担心自己的家人在事件中受伤,或因此暂时推迟香港的旅行计划,或改变孩子在香港学习的规划。

当我重新思考香港时,发现我对香港并没有实质的了解。我了解的只有香港电影、流行歌曲、武侠小说、凤凰卫视,“香港是购物天堂”等等,遥远而模糊的认知。

走在广州的街头,我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穿着各种不同服饰的外国人。曾经有新闻报道,广州警察清查非法移民,导致大量黑人围堵派出所。可见,在中国大陆这样经济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对外开放只有短短几十年,而且劳动力充足(最近几年才出现劳动力短缺)的地方,外来人口的流入已经显著可见。

我对香港的认识里并不包括香港的人口构成、价值主张、文化信仰。让我脑补一下: 香港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其中包括大量的外国人口: 印巴人、东南亚人、欧美、非洲人。这些人从事着门童、顺丰小哥、菜市小贩、佣人(据说非常多菲佣)、医生、律师、法官等等的工作。他/她们和华人一起工作、生活,甚至恋爱、组成家庭,深刻地影响着华人的文化。我想象了一下佣人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几部电影都谈了佣人——刘德华主演的《桃姐》、去年奥斯卡影片《罗马》,还有高晓松、冬吴同学会都谈过这样特殊的影响。菲律宾主要信奉基督教。菲佣大多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难以估量。

再来看香港华人。英国开始殖民香港时,香港还是个小渔村。可见如今的香港人绝大部分是外来人口。他/她们为什么来到香港?一开始,大概是因为港口的发展需要劳工。后来战乱年代,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逃避战乱。这里面除了普通平民,还有国民党政府权贵的家属。后来,又有从大陆偷渡的、为谋生的人、或“逃犯”。以及改革开放后,到香港追梦的人,或求学或工作的人。他们随后经历了香港的高速发展。他/她们熟悉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平等、自由,相信个人努力与个人意志;当然他/她们秉承中国传统概念,但估计很大程度上不认同大陆的政治主张,“忠孝仁义信”中的“忠”在消解、衰退,至少对国家的“忠”是这样的。所以简单地把香港人归为中国人,是值得商榷的。我觉得,把香港人归为华人都有点不太确实,因为香港有大量外国人。

在我看来,如今香港的示威行动(如今已被官方定性为暴力行动)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上的冲突。香港回归之初,大陆政府就提出一国两制,首先是一国,然后是两制。香港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这种说法,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一国的教育,增加普通话的教育。但相当一部分香港市民很现实地认为:香港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再增加普通话教育,影响他们小孩学习英语及未来的职场竞争。这是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实例。

我们把目光放的更远一些,看向美国欧洲。他们也面对移民的问题。大量的移民进入他们国家,带入了移民本身的文化。对国家原来的居民也带来了大量的文化冲突。所以有了特朗普的反移民政策。也有欧洲的各种反对移民的呼声。同时还有外来移民以及受外来移民观念影响的白人对原居民的利益损害、暴力冲突,甚至恐怖袭击。

在未来二三十年或者三四十年,甚至五六十年,估计冲突仍然无法避免的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期,会表现的更为猛烈。我期盼:随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融合,和睦地生存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然而我无法想象以什么样的一种方式融合。基督教、穆斯林、共产主义……恐怕很难统一整个世界的思想。大部分人仍然有为自己利益诉求而保持着一种多变的信仰状态。也许未来一个人会在他的一生中不断的切换他的信仰(这种信仰往往是部落化的,容易被主流意识所忽视的。)随着时间和境遇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这让我想起了《三体》里面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信仰的转移,也想起梁文道“八分”节目提到的很奇怪的虚构信仰——绝地教。生星际教徒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以一种类似于《星球大战》那部电影里的绝地战士一样的方式来生活。这种很小众或者往往不被人们发觉的信仰形式,可能更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大众信仰的一种趋势。未来也许并没有一个大一统的信仰可以帮助我们统一这个地球。那么,信仰以及更丰富的文化之间的冲突,或者说多样性会一直存在下去,而且这种多样性是不断的变化的。人们只能学会如何在多样性中共存。人类必须学会更大的包容性。这就是我观察到的,由香港观察到的,我想到的未来的世界。

还有一点,科技、社交媒体,在这个时期推波助澜。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享受着、见证着这个科技推到的快速发展的伟大时代,同时我们必将要承受这种巨大变革带来的文化冲突。生活在这个伟大而动荡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还是不幸?

为什么说“希望”很重要?

什么是希望?希望是对未来积极的期待。通常还要加上期望的对象。

从大的方面来看也需要对这个世界人类的文明发展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

长期来看,历史是前进的。虽然这个世界这个国家经历过各种战乱、骚动、斗争,充满了矛盾,人们阶段性地陷入迷茫、挣扎,但是长期来看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总是不断地前进,并且是不断的加速前进。前进的动力来自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其他力量所难以阻挡的。

如果我们因为其他的力量,影响我们的判断对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没有希望那我们将无法跟随这个世界和国家的发展,无法获得长期(我们可以称之为“时代”)的红利。

从小处来看,人要对自己抱有希望。从漫长的人生来看,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机会。也许现在并不理想。但抱有希望,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看未来,总会比现在好。

再从学习来看,只有相信是可以学习并掌握,才有可能有动力和热情去学习。

如果问,希望有多重要?那么希望要比金钱、时间,乃至生命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希望,其他的事情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中午的时间:漫步、写作、思考

已经有一两个星期,天上一直飘着小雨。加上年底工作繁忙,晚上陪孩子的任务又重,所以锻炼计划一直被耽误。这几天决定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处走一走,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同时利用这种漫无目的的散步时间,听完罗胖的演讲。参考罗胖的跨年演讲内容,重新思考对未来的预测。为什么我会要做这样的预测?是因为我看了李笑来的文章。希望这次预测能力有所锻炼。只有当自己的思想足够自由,了解的信息足够多,再加上一定的预测和反思能力,才有可能预测得准确。才有可能为未来事件做准备。也借着这个时间来把自己以前在电脑上敲打的写作方式,改成了语音输入的写作方式。这几天下来还挺喜欢这种方式。

记录一下。

罗胖跨年演讲听后感

一个人拥有演讲能力是令人羡慕的。演讲的能力需要一些基础能力,包括一定的知识面和思想深度,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语音语速的掌控,临场的表现等。罗胖在他2018到2019年的跨年演讲,把这些能力都表现出来。

2018年,经济不景气,这是普遍的认识。于是很多人都陷入悲观。罗胖的演讲借助逻辑推导,说明无论大趋势如何,都应该并可以努力。演讲振奋人心。

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点:一,这个时代、这个国家总是不断地给我们新的机会。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也应该埋头苦干,才不会错过。

可以看到两个大的时代趋势:一是,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商业上展示了强大的能力。应该感谢阿里巴巴双11的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公开出来,不少自媒体进行解读,让我们,能够通过数据对人工智能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或者认识。

二,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人类寿命延长了。延长的长度可能比我们一般常识所能意识到的长度还要长很多。所以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有更长的生命时间去完成我们之前觉得无法完成的任务。2018年。有两件事情让我认识到生物医学的强大力量。一件是,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发给了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发展时间并不长,临床药物才刚刚上市,诺贝尔奖就迅速颁发给了这一研究领域。显然评审委员会认识到这一技术的重大影响。另一件事虽然不是好事,但是也许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它仍然会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贺建奎的基因编辑人的诞生。这一事件让大众切身地认识到生物技术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了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负面的,也有正面的、积极的。

2018年,可能是一个低沉的、不显眼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一些零碎的事件,在将来也许显示出巨大的影响,或者是一个大时代的预兆先兆。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得不打开我们的脑洞,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是否存在某些藩篱,还考虑这些藩篱是否已经被新的时代冲散。

南方的冷

这两天气温大跳水,最高温由28℃跳到8℃。伴着毛毛细雨,小心低速地骑着重心不稳的“新的”牌电动自行车去上班,切身地体验了南方的冷。

对童年的回忆,“冷”带给我的印象更深。常年炎热,大概习以为常;一年中寒冷的几天,更刺入骨髓。

寒冷的冬天,和母亲挤被窝,贪心地把冰冷的小脚伸向母亲去取暖。或是伸向烫人的暖水壶,寻找合适地距离,既暖和又不会被烫疼。

还有的印象就是,有两次雨水、露水结了冰,挂在竹子上。猛地一踹竹子,下起“冰雨”来。那是童年难得的嬉戏内容。

如今全球变暖,广西的人们还都穿上了北方的羽绒服,空调、加热器也开起来。对寒冷不那么惧怕。晚上一直挤被窝,白天聚众烤火,已经不多见。

同时,我还想起了前两天在科学网微信公众号的新闻。西藏的盐湖水位猛涨,可能直接威胁青藏铁路。

虽然近几年已经少见全球气候变暖的宣传,但气候变暖的事实仍然真实地发生着。

周六晚上和周日上午——杂记

周六晚上和爱人欢谈未来如何花钱,直至凌晨一点。哈哈,我们都是花钱小能手。

其实也是对过去的回顾,对未来的期盼。虽然过去承受挫折,现在仍然迷茫,但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我们期望控制体重锻炼,锻炼身体,避免疾病,我们期望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而我同样期望着将来再来一场创业,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一一实验,希望发展一项又一项的兴趣爱好,希望把眼界投向英文文化。

虽然晚睡,我依然在六点多醒来,看到妻子和女儿仍沉睡,决定来一场晨跑,看看晚上看不清的江景。计划着某一天,早上或傍晚在江边取景拍摄照片。于是给自定了一个目标,跑了一次四公里的慢跑,看见了江边的芦苇,还有芦苇丛中的小路。那真是一个合适尝试逆光拍摄的地方,另外在江边用长时间曝光也可以拍摄到不同的倒影。也许在一个周末上午,全家人可以慢慢的走一趟,再做你一次不同角度的拍照和游玩。

回到家里,做完放松拉伸,开始做早餐。爱人开始学习英语学习,我开始画大版的4开水彩。碰巧孩子舅舅带着他的儿子过来,舅舅和他妹妹聊天,小男孩小男孩玩阳台的沙子,女儿吃了早餐,然后也跟着我一起画画水彩,所以这个有比较长的时间去练习水彩,画了几种水果。个别水果,效果不错,比较满意。其中最满意的就是把高光和阴影部分画出来了,有了一点感觉。调色和点画发上,有些经验了。但一直画不出好的晕染效果,不知道是纸的原因还是用水的原因。

中午的肉饼也很赞!

关心他人,是一种能力

我有一个缺点。过分地关注事,太少关注人,或者不应该说过分地关注事,关注事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忽略了关注人,错了。

现在在一个初创型的公司里面工作。公司没有OA系统可以规范流程。人员多数都没有在流程规范的公司里工作的经验,所以意识上并不太重视流程。虽然同事也会抱怨流程乱,但是真正去协调流程的时候,又觉得过于的繁琐,又不愿意去做。所以同事会有一些抱怨。我会去听一听,去理解,但是否没有安慰的话。

我在考虑如何去解决,但是仔细想想都觉得困难太多,实在不容易。

昨天,一位销售的同事跟我说,一个项目进展这么慢,没法跟客户交代,怎么办?因为当时我也很忙;另一方面,因为这个同事平时说话比较急,我有点心胸不够开阔,所以不够包容她。因为这两个原因,当时我回了句“哎呀,你跟我说我也没有办法。”或者是“你跟我说这些,我能有什么办法?”(也许我是这样说的。)这位同事应该会觉得我很冷漠。也许我应该停下手上的工作,去听一听,然后回头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项目的情况。也许我能帮她做些分析,在与客户沟通上,有一些办法可以帮助她。

关注他人是个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更好的帮助你去做其他的工作,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

空洞无物,悲春伤秋

因为想学习写作的原故,看一些非虚构写作的指导书。看到记者(这类指导书的作者多半当过记者)的采访心得,越发地觉得自己没有一手的材料。

网络上,游荡,都是别人嚼烂了的“二手货”。生活,不是每天都有可以500字以上(我定的目标)记录;工作,大多不合适在个人博客上写。回忆自己的过去,写写读书笔记,倒是可以。但是有时间跨度的反思录可以写得不多,而且写自己“愚蠢、笨拙”的成长史真的有点不好意思。读书呢,我读得很慢,自然更新频率不够。

因而,想看看别人(非专业写作者)都写些什么,于是打开下豆瓣,翻了几篇,虽然文采飞扬,又觉得太过“空洞无物,悲春伤秋”。

对微博上的只言片语,段子体,又看不上。

看过一些人大段地谈论自己的观点,确定也精彩。像咪蒙,粉丝、崇拜者无数。但反观自己,不觉得自己的观点平淡无味,不足与人道。

一时不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一方面,希望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对读者来说,有用、有益,不至于浪费彼此的时间,不至于浪费服务器空间和电费。另一方面,不希望为了赢取关注而写,写着写着就“把自己活成了别人”。

目前,这个阶段,只好先想到哪写到哪。没有题材的方向,没有个人特色。权当日志,以便日后回顾自己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

说到这里,倒是想起自己最近想到最多的想法:一些事,不可太过用劲。只要先多多接触,接触得多了,慢慢地就掌握了一些,然后就可以“入门”,就可以有所体会。

写作如此,绘画也如此。

这个想法,窃以为,是个人成熟、走向稳重的标志。

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布时间点的把握

新媒体时代,信息、人群碎片化了。然而,当一个大事件发生时,整个媒介都会跟进,宛如惊涛骇浪。一些新闻在风平浪静时发布,也许会得到不错的关注。但如果遇到大事件,通常就都会被忽视。于是,有了“帮汪峰上头条”的段子(汪峰离婚遇上了王非离婚。汪峰向章子怡告白遇上了恒大夺冠。)。

还有一些负面新闻,选择在大事件时发布,也可能在公众关注下偷遛。如在贺建奎“第一例基因编辑人”事件这个时间点下,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案宣判,就很少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