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成长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似乎总是出乎我的意料。

早些天,妈妈告诉我,和孩子睡前聊天简直就是参加一场考试。孩子问她,张作霖是谁?冯玉祥又是谁?他们为什么打来打去?

我由此感慨,难怪孩子喜欢和妈妈聊天,爸爸回答不上啊!

另外,我感到欣喜:孩子问出这些问题,说明她开始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了。

这两天,我和孩子聊到多邻国(一个智能学习 App)。我说,多邻国太了解人性了,总在你要关闭它时,给你一些激励,让你学下去。我把我的多邻国APP卸载了,因为我觉得专门花时间去学习语音,不如多花点时间去读书。

孩子回应说,她现在读一些历史类的书。以前不爱读这些书,因为里面有太多不认识的字。现在觉得那些字都好简单。

哺乳期妈妈,多亲亲您的宝宝

新生儿的IgG抗体的产生要在出生几个月后才开始。幸运的是,来自母亲血液的IgG抗体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因此新生儿有这种来自母亲的“被动免疫力”来帮助他度过难关。新生儿还可以获得另一种被动免疫力:来自母乳的IgA抗体。在泌乳期间,血浆B细胞会迁移到母亲的乳房并产生分泌到乳汁中的IgA抗体。这很好,因为许多婴儿遇到的病原体会通过口腔或鼻子进入他们的肠道,并引起腹泻。通过喝富含IgA抗体的母乳,宝宝的消化道中充满了可以拦截这些病原体的抗体。

然而,母亲在她的一生中接触了许多不同的病原体,她制造的大多数抗体对婴儿没有用处。例如,母亲可能有识别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的EB病毒的抗体,但她的孩子可能要到十几岁才会接触到这种病毒。那么,如果母亲能够以某种方式提供识别她的宝宝正在遭遇的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并且不提供对宝宝没有用处的抗体,那不是很好吗?

事实上,当母亲亲吻她的宝宝时,她“取样”了那些出现在宝宝脸上(即将被摄入)上的病原体。这些样本被母亲次级淋巴器官(例如扁桃体)吸收,并重新激活针对这些病原体特异性记忆B细胞。然后这些B细胞就会产生IgA抗体并通过母乳为宝宝提供免疫力。

听《你好,马克思先生》,思中美关系

最近在“看理想”注意到杨照先生做了一部音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很是好奇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长大的,特别是在像当时的台湾那种严厉思想管制的社会长大的人是如何看待马克思思想的。他讲述,他在当时的台湾,如何发现《马克思全集》,如何偷偷地复印,几页几页地偷偷地读。这样的读书故事甚是有趣。(有趣的读书故事,还有高尔基的《在人间》。等我读完,有勇气写的时候,我也要写写它。)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杨照先生是如何用马克思思想来解读当今世界的。我不愿意把杨照先生的话搬到我的博客来。就让我来用我的理解,谈谈我听完这部音频节目后,如何思考当今世界吧。

一、中美芯片之争——劳动资料、生产工具的争夺

中美之间剧烈的经济战是特朗普明显的表达出来的。特朗普的口号是“America First”——要让实体经济回到美国。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回到美国,是很不现实。美国不拥有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即使这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离开中国,也很难回到美国,因为还有东南亚、印度这样存在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

资本家不可能不明白低端产业只有在涌现大量劳动的国家和地区才可以赢取最大利润。同样作为资本家的特朗普,也肯定很清楚这一点。为什么特朗普会大张旗鼓地拿起这个竞选武器?为了赢得大选,他显然利用了迁怒于中国的美国低端劳工的仇恨。这背后有隐藏的原因。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直到21世纪头10年,美国在中国收益颇丰,除了美国产品畅销中国之外,美国企业也在中国设立很多独资合资的公司为美国赢取大量的利润。今天中国仍然是美国产品的非常重要的市场,也是美国公司非常重要的投资目的地。比如苹果和特斯拉的产品就在中国非常畅销。他们的财报也明显指出这点。另外一方面,他们在中国有非常庞大的代工厂家,或直接设立生产工厂,以获取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利润。当然如果中国继续向美国企业提供超国民待遇,或对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完全开放,美国企业会赢取更大的利益。但美国政府并没有提这些,即便试图强行购买美国版“抖音”TikTok,其理由也是国家安全,而非要逼迫中国政府全面开放互联网市场。可见,中国市场的部分管制并不涉及美国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过程中,其实中国更多地分析奉行着“拿来主义”的思路。在高新技术特别是开创性的产业技术上,中国是非常纤弱,甚至是空缺的。江泽民时代定下来的集中力量发展实用科技的科技政策,基本确定了中国的跟随策略,也就在很长时间内很难在基础研究、尖端产业领域与美国展开竞争。我们可以在芯片、RNA疫苗、测序技术、星链等方面看到这一点。在尖端技术上,中国缺少巨大的资本投入;在基础科学也缺少自由开放的学术和全球化人才积累。无论中国政府和国民多么努力,在美国擅长的、不断更新的高新技术上,中国在二三十年内都无法与美国全面竞争。如果没有美国的“卡脖子”行动,中国应该会在晚很多的时间之后考虑放弃“拿来主义”。毕竟“拿来”比自己干轻松太多,中国的企业太卷了,中国的资本太逐利了,中国政府还有一堆子的“烂事”(扶贫、教育公平、房价、老年化、医疗改革、民族问题、一国两制的问题,等等)要折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远远没有想去做领导世界的事。尽管希望自己说话的时候,可以一向强势的一方可以听一听。在国家层面的竞争,在科技、教育、军事、文化上,美国完胜,而且在二三十年内都不用担心会输给中国。也就是说在国家竞争上,美国并不用太担心中国。虽然美国或者中国网民解读为国家竞争,但这不是事实。

那么,为什么美国突然对中国下狠招?因为中国的企业开始染指当代最核心的劳动资料、生产工具——芯片。这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只有掌握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才可以赢取利润。在阶级层面上,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威胁。这才是根本的原因。当今社会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全面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的最根本生产力在于算力,而算力的最主要工具是芯片,所以说芯片是当今最为核心的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要掌握这个最核心的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资产阶级就能赢取源源不断的劳动价值。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影响

资本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平等是资本主义的平衡价值。追逐资本,追逐“钱”是资本主义的主旋律。但只有闲置的钱才有可能成为可以产生利润的资本。在资本面前,人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却非常强调“平等”,其目的是用形式的平等来弥合社会矛盾。

当中国人富裕起来,闲置的钱增加了,资本的力量变大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钱和平等,对中国有了更广泛的,更深层次的影响。我们开始教育自己的小孩,要考个好学校,谋个好工作,有份好收入,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里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谁反对它,质疑它,那就是疯子、傻子,是异端。

可是,我们幸福吗?孩子幸福吗?

正是这个时候,马克思思想对我们更为重要。马克思总为强调的是——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包括了不受资本束缚的“人的全面发展”。这里说的“不受资本束缚”不是指有花不完的钱,而是指不以追逐“钱”为目的。马克思当然也强调平等,但他强调的是根本的平等,而非形式的平等。中国一直强调的社会再分配就是“平等”的一种表现和手段。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正道。美国,更优秀的是欧洲,有人、有一些政府,已经非常强调这点。中国——奉行马克思思想的国家,却没有足够强调这一点。是应该多读读马克思了。

余下的话是对杨照先生这档节目的推荐:

杨照先生在读马克思时有不一样的视角,甚至可以说更客观,更不为读者的位置所影响的视角。所以对我们经历过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来说,换一种角度来重新思考马克思思想是很值得的。

这一档节目是一个非常好的哲学入门节目,他除了介绍马克思思想之外,同时探讨了马克思思想的哲学背景和渊源,包括黑格尔等人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理想国”也整理了杨照先生的节目内容出了一本书,我准备找时间来重头读一遍,整理一份读书笔记。

[sc name=”marx” ][/sc]

提前发育,育儿路上的新问题

暑假时候惊觉老板胸部略有点突起,感觉有点不对劲,但又不能确定是超重的原因还是生长发育的问题。中间大大有空带着去看了内分泌门诊,医生测了身高体重,看了体型觉得还是正常的。大大还说是不是没有必要做检查了,因为没有接到他的电话最终还是去做了。

现在检查结果出来,一方面骨龄发育偏晚一年半,另一方面性器官已经启动了发育。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否是中枢系统已经启动了发育,要观察中。真是育儿路上问题不断

为考试成绩哭泣的孩子

周二放学回来,老板和我聊聊了上周语文单元测验的事情。聊着聊着就哭了起来,因为她考了86分,班上有5位同学是在90以上,而她不在名单之上。而那5位同学平时都是和她考试成绩相近的,我不知道老板的哭仅仅是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还是因为和同一水平的同学拉开了差距,反正是哭得很伤心。

晚上老板还把这个事情写进了日记,记录自己非常非常地伤心

刚刚,老板告诉我今天考了数学,她自己又有点担心呢,担心成绩和语文一样

我很难判断孩子这样的反应是天生的,还是因为背上了成绩的负担。但无论怎样,作为家长能做的就是不给孩子增加压力

关于孩子是否需要电子自由的思考

整个8月都在忙着移动的项目,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关注大姐假期的生活。加上我们自由的电子产品使用政策,最终的结果在开始表现出来

在开学的第一周,作业完成得很晚,基本都要9点半之后。白天也是拖拖拉拉

想着这是开始适应期,按照过往,第二周会恢复正常。耐着性子等到第二周,发现涛声依旧。更可怕的是,发现大姐已经染上了电子产品依赖症了。比如一回来就要打开音频或者视频,为了听音频,故意调得小小声,不让我们发现。吃饭的时候也要听好久。

矛盾爆发于一个平日的中午。这天中午一点半我回到家,发现大姐还没有吃午饭,在看视频。说是她还没有想好要吃什么,所以一直在考虑,没来得及吃。我给了大姐机会坦白,在做什么,终于说是在看视频,看了四个。

可惜年幼的小朋友不知道有缓存这个东西,显示她从放学到案发一共观看了23个视频。内容乱七八糟,都是一些中学生角度八卦。这让我意识到孩子的自律是有有效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律是需要外力维持和加强的。毕竟她也只是个八岁的孩子,很难有那种理想中的自律。

经过晚上与大大的商量,我们决定取消自由的电子产品使用方式,变为有限使用。变更密码,每天由我们提供内容和点播。小朋友对这个方式很不适应,但也知道是自己做错了,没有做更多的抗争,而是希望能通过好的表现可以重新拿回自由使用权。可惜的是,并不知道这次行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回收自主使用权的这一周,大姐被迫有了那么一点点改变,最为明显的是不再能自由的选择要听的内容和长度,从而老实的开始听英语。这次事件也给我一个提示,还是应该要控制下孩子音频输入,培养阅读输入的习惯,否则有可能以后她就是个听力型儿童而不是阅读型

远去的第一自然——从不会写《春天来了》说起

家里小孩小学二年级,开始需要写短篇作文。作文题目——《春天来了》。

和她走在小区的小路上,聊起作文的事。她抱怨道:“什么春天来了?什么花儿开了?我看是,春天来了,叶子掉了。”一边说,一边捡着路上的落叶。

后来,和她的语文老师聊到这个。老师说,对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是什么鬼?我们的春天太不明显了。

我也不想让小孩硬搬书上写的春天。然后,就引导她写春天种红薯。因为我们以前种红薯的时候,带她去地里看过。一步步提示,总算勉强完成一篇作文。

我想,现在的语文作文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和信息化已经让一大半的小孩远离第一自然。伴随小孩成长的是手机、iPad、电子手表、电视。孩子们奔走在各种绘画、音乐、书法、体育、课程辅导……的大路上。

孩子们容易接触的大自然是人工的公园,(精心养护的、不能摘的)绿植、麻雀、老鼠、蟑螂……;很少可以把植物的枝叶摘下来顶在头上遮阴,到小溪里摸蛤蜊,捉各种昆虫,挖蚯蚓……。

孩子们的知识很渊博,可以分析大量的动植物照片,甚至可以说出它们的英文名及其生活习性。但走在泥地里,往往分不清哪地方是干的,哪地方是湿的,结果踩了一脚的泥……

而且这样的情况,难以改变。只有少量的父母在周末带着小孩去远郊,或者一些机构组织一些远郊的研学活动。成本奇高,收获甚微。

经济下行,父母为了生活焦头烂额。晚婚晚育,祖父辈力不从心,把手机、电视遥控器丢给孙辈,图个清静。城镇化,三代人离开熟悉的宗亲关系,置于陌生的环境中。大人很难像小时候那样走街串巷四处游荡,小孩也好不了多少。

我们留恋过去,试图让小孩回到“过去”,但真的要“醒醒”——回不去了。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现实,让孩子们活在当下,活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