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读后感:浓浓的美国西部气息

写之前,我查了一下《雪崩》的作者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确实是个美国人。好了,我终于可以放心地用这个标题了。

《雪崩》很出乎我的意料。在人们提到元宇宙时,常常提起这部小说。因此在读它之前,我觉得,它是一篇网络虚拟世界小说,是一本关于未来的小说。它确实写了非常精彩的元宇宙的内容:弘·主角(没错,中译本里男主角就叫弘·主角)从元宇宙和现实生活之间穿梭,综合汇总两者的情报,在两个世界里行动,破坏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我很吃惊于小说里现实生活的混乱。混乱到,让我联想到美国西部电影。那简直就是一个分崩离析的黑社会世界。未来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在一个科幻作者的眼中,似乎并没有进步,反而是倒退。

好吧。也许我们现在正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还没真正完成全球化,就开始走向反全球化的道路。我也感觉到了类似的紊乱和倒退。但是我心里仍然觉得世界可以往前进步。

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科幻小说《沙丘》(Dune),还是保留着家族制的社会形态。似乎在西方科幻小说里,进步的只是科技,社会制度似乎并没有进步,甚至可以倒退。我这个采样的样本量实在太小。

另一个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科幻小说对古代素材的借用,如“苏美尔人”。小说提到一个叫“恩奇”的苏美尔人编写了一个软件,可以操控其他人的思想。

当然,对元宇宙的描写不用说是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让我觉得也许未来的元宇宙真的会朝着他所描写的方向来发展,但是细想起来就觉得好奇怪,为什么人类从现实世界进入元宇宙这个虚拟世界之后,仍然要保留很多现实世界的形态?如身体、建筑,人们在元宇宙中开车,坐公交,行走,甚至要进入某个建筑的门。真的有必要把现实世界搬一部分到迷你世界里面去吗?

当然科幻小说并没有任务取预言未来。无论如何,总而言之,《雪崩》是一部切实影响了现代元宇宙建构的科幻小说。

节选一小节:

琐碎的像一缕水汽的小事,她却能从中凝结出事实的露珠。

DUKE

I must not fear. Fear is the mind-killer. Fear is the little-death that brings total obliteration. I will face my fear. I will permit it to pass over me and through me. And when it has gone past I will turn the inner eye to see its path. Where the fear has gone there will be nothing. Only I will remain.

这段话,太厉害了。

两个“流浪地球”

看过电影“流浪地球”。很是失望。回家翻出小说重读。认真总结如下:

情节

小说《流浪地球》属中篇小说,篇幅并不长。故事完全可以在一部电影里讲完。然而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原封不动地演绎这部小说,而是选择了小说中地球掠过木星的片段进行了改编。

电影情节是这样: 地球坠入木星轨道。父子两人携手合力,在木星上的氢气与地球上的氧气混合后,点燃混合气体,将地球推离木星轨道。

小说的情节就是这样的: 经过了漫长的刹车过程,即通过众多强大的推动器阻止地球自转后,进入逃离阶段,地球穿过小行星带,从木星边缘擦过。巨大木星几乎占据了地球整个天空,随后星空从木星的一角露出。地球逐渐远离了木星。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先后因为地下城熔岩和通过小行星带时使用反物质炮弹失去妈妈和爸爸。

如此局部放大并改编情节,让电影看起来太不像小说了。

当然,也许小说的叙事太过平淡,不适合直接照搬。如果这样考虑,不如把电影名也改掉。

主题

常见的电影艺术主题是:爱,希望。电影“流浪地球”把“希望”足够地突出。如果把一些“为了搞笑”的套路去掉,可以看到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骨架。

小说的艺术主题比电影丰富得多。刘慈欣是个极其推崇科学与技术的人,所以在他的小说里除了对人类情绪、情感的描写外,更多地思考:人类的情绪、情感、道德等等在当下场景下重要的事情,在冰冷的宇宙现实中,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摘录其《三体》中一段序言印证我对刘慈欣的理解:

这是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也是一个生存与死亡的故事,有时候,比起生存还是死亡来,忠诚与背叛可能更是一个问题。
疯狂与偏执,最终将在人类文明的内部异化出怎样的力量?冷酷的星空将如何拷问心中道德?

在小说《流浪地球》中,也提到“希望”,是“我”的父亲提到的。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这就是一些评论说电影“流浪地球”保留了小说《流浪地球》的“神”的原因。

但通篇来看,小说《流浪地球》更多地是刘慈欣将人类现在价值观放在“科幻”这个特殊场景下的思考。

因此,我认为,这是两个“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