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感观——太原、大同行

引言:文物展带来的念想

2024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了“霸府名都——太原市博物馆藏北朝隋唐文物展”,柔美和善的佛像打动了我们,因此燃起了我们去山西旅游的念头。

一、知识准备:书单、纪录片

因为去旅游的念头起得早,所以有更长的时间做准备。从图书馆借阅了《山西深度游》、《魏晋南北朝》(川胜义雄)、《中国古代建筑考》(林徽因)、《跟随梁思成仿古寻迹》(张可群),找来两部纪录片《云冈石窟》(CCTV)、《大同风华》(凤凰卫视),和几本杂志《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0期“营造学社”,2024年第12期“看懂考古遗址”。加上之前看的陈丹青的《线条的盛宴》,算是准备了一些基础知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魏晋南北朝》提供了历史大背景。从中了解到,东汉以后,国家分崩离析,战乱不断。汉人贵族体系崩塌,异族入侵,汉文化却走向融合,扩张影响到朝鲜、日本。这样的历史大背景至少让我在面对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名称时,不至于茫然。而带着这样的历史理解,可以引出一些相关的地理、文化问题,以便在旅行途中观察与思考。如为什么北魏把首都放在大同?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辽金元、清后,山西有多少少数民族?

本来没打算去晋祠,但因为林徽因的《中国古代建筑考》改变了看法。由于山西是古建大省,读一本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方面的书,借梁林二人建筑大师的视角来看古建,一定是有益处的。《中国古代建筑考》虽然是一本学术类的书籍,但里面有林徽因的真情实感,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学家为什么会喜欢古建,或者说一座古建究竟是用什么感染了建筑学家。

《跟随梁思成仿古寻迹》让我了解了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在古建调研中的部分工作细节。如果没有营造学社的努力,我们很难重新认识到古建的价值。在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前后,文献不足,交通不遍,……。当我站在古建之前,有时会想象梁林当初是如何到达这里,又是如何被感动,如何爬到建筑上测绘的。《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0期对营造学社做了非常精彩的回顾报道。(其中两个片段,让我几近落泪。)

央视的《云冈石窟》可以帮助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可以和《魏晋南北朝》结合在一起看。

陈丹青的《线条的盛宴》从一个画家的角度看北齐壁画,对参观北齐壁画博物馆非常有帮助。《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12期“看懂考古遗址”也介绍了北齐壁画博物馆的由来。

补充说明一下:从山西回来,有听了《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30期“在晋东南”、《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34期“魏晋风度”,做为拓展知识。然后考虑了解一些佛教知识,因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息息相关。没有佛教知识,在旅游过程中,有太多的不懂。

 二、感观之旅

此处太原、大同之旅,感观到的可以分为6类:古建、儒道佛、历史博物馆、煤炭、饮食,人。

2.1 古建

一共探访了晋祠、善化寺、华严寺、浑源永安禅寺、云岗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 七座古建。这里仅对建筑本身的感观展开。

关键词1:木头
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大木头起到承重和结构的作用。在明清之前,砖墙的承重能力都较差,所以整座建筑主要靠巨大的木构承重和构架。正因为如此,唐宋辽金的建筑将木构技艺发展到极致。
其中应县木塔给我印象最深。以木头为最主要材料建成的应县木塔内有5层。每层都有高大的佛教造像。高达67米的木塔,在承受如此重量之下,能在近千年的历史屹立不倒。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工艺。

关键词2:壁画
在古建和古墓中,都可看到大量的壁画。古建壁画以佛教、道教的神和故事为题材,通常造型巨大,形象奇特,对我等不了解宗教故事的人构成很大的震撼。壁画颜色经近千年历史仍然鲜艳夺目。可见当时的颜料工艺已非常卓越。其中大量使用青金石作为颜料原料,必然促进中外贸易交流。

关键词3:彩塑
在壁画看到的是奇幻的造像,在彩塑看到的则写实的灵动。当然,彩塑也有狰狞的罗汉,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写实的造型。仿佛古人就在身边。非常非常的亲近感。

关键词4:用途
这是听“善化寺马老师”讲解,收获最大的一点。古人耗费巨大的财力与人力建造这些建筑,在宗教、文化,乃至军事,都是有其用途的。往大了说,选址有什么样的考虑?往小了说,为什么要在寺的后墙开一个矮窗?

如华严寺位于大同的西城门附近,是西夏使节进入平城(大同)的必经之路;善化寺位于南城门附近,是北宋使节进入平城的必经之路。两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是帝王彰显国力,形成心理震慑的工具。应县木塔更是如此,位于雁门关外,高大雄伟,技艺精湛,是辽国向北宋秀肌肉的产物。

虽然我查不到资料支持这样的说法,但至少“言之有理”。这样的思路,是可以保留的。

再如,善化寺大雄宝殿坐北向南。在冬季,高纬度的大同,从早晨到傍晚,阳光由三面大门斜照到地面,映射到过去、现在、未来三座大佛身上。犹如在舞台中打上三道巨大的射灯,正好突出表现了神的力量。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坐西向东。在将要日落西山时,阳光穿过西墙的矮窗,给大殿的佛像打上背光……

2.2 外来宗教对原有文化的冲击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个平静的旅程。中国古代曾发生四次大规模的反佛运动,合称为”三武一宗”,分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统治时期。佛教的传入对儒家和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心性论、修养方法等方面进行自我革新和发展。儒家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自觉,而道教则加强了仪式和制度建设,对宇宙和生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探索。这些冲突与融合,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在许倬云的著作中找到精彩的论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发起的灭佛运动,以及孝文帝时期云冈石窟的修建。拓跋部的统治者们,从拓跋珪到拓跋焘,都重视汉人崔浩的意见,而崔浩本人是道教的信徒。在一次地方起义中,佛教寺院被发现藏有大量武器,这激怒了拓跋焘,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然而,随着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文成帝即位,他接受了昙曜法师的建议,支持其主持开凿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结合了北魏开国五位皇帝的形象,体现了外族统治者利用佛教来增强统治合法性和民众认同的策略。

今天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为我们理解古代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提供借鉴。在大同华严寺附近的基督教堂顶楼,以及通往云冈石窟的路上正在建设的基督教堂上,都可以看到”神爱世人”的标语。我认为,在现代,随着民众识字率的提高,标语式的宣传手段更适合现代社会;而在古代,具象的佛像和绘画更适合当时的民众,而儒家、道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后补:”王博:佛像东传与北魏北齐佛造像“:史载佛教初传之际,善以形象教人,所谓“以像设教”,被时人称为象教,这提醒我们佛像在佛教传播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北魏政权在文化上虽然落后于南朝,但通过全面接受汉文化,以及借助当时兴起的佛教文化,寻求在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是符合逻辑的选择。

我们参观的佛教建筑如今都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再有僧侣和香火。据出租车司机介绍,当地人上香祈福多选择五台山。从《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30期的”在晋东南”一文中了解到,山西农民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即使寺庙破败不堪,只剩下一段地基,他们仍会虔诚地上香祈福。

2.3 历史博物馆

“地上文物,看山西。”说得可是古建?走进山西省博物院、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你也会被山西的地下文物震撼到。

山西省博物院是一座纯粹的历史文物博物馆。对比来看,广东省博物馆保罗了广东省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木雕、砚,以及一些海外的临时展出。山西省博物院4层楼8个展厅,都在讲山西的历史文化,全部都是文物。另有一座青铜器博物馆,展出一次青铜器大案中破获的青铜器文物。可见,山西文物的丰富程度。

逛了两次山西省博物院,一次讲馆内讲解,听完,没有时间回头细看。然后,重新约了半天,对感兴趣的文物再细看了一遍。印象深刻的是古墓壁画、青铜器、佛像: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坐落在北齐太尉徐显秀墓地上方。陈丹青《线条的盛宴》提供了墓地现场影像资料,《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12期“看懂考古遗址”对墓地的发现、博物馆的由来有精彩的讲述。

古代中国绘画的线描技艺被陈丹青称为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真正的文化自信。对我的心灵撼动直到一个多月后的今天仍然记忆犹新。

可惜的是,时间有限,没有安排参观青铜器博物馆和大同市博物馆。

2.4 煤炭

如果这趟旅游只看古建、博物馆,不理会“山西是中国产煤大省”的事实,不思考煤炭对山西的影响,那么肯定觉得空缺了什么。

时至今日,煤炭消费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费。根据《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4)》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增长了5.6%,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5.3%。2023年,山西煤炭产量13.5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28.81%,名列全国第一。

据山西导游的回忆,人们对山西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山西人黑”,因为山西煤矿多。这个逻辑也是清奇哈。

如今的山西已经经常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大概得益于煤炭开采和利用技术的进步。

我们去参观了中国煤炭博物馆,坐了模拟矿道里的矿车。出来的最大感慨就是再也不要在那样狭小的矿道坐那样拥挤的矿车了。真心希望,人类能全面地、安全地使用清洁能源。

2.5 饮食

太原的饮食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模糊地记得羊市街的清真小店的糖油饼和北方豆腐脑合我胃口。可能与家人对面食不感兴趣相关。不过,在绿皮火车上,和一位大同人聊饮食时,他说,太原没什么好吃的,还是大同好吃的多。我们几个外地人很是认同他的观点。

点评美食不是我的长处。但不写两句,总是缺陷。只能列举一下。

龙聚祥烧麦馆的羊肉雪花烧卖,皮薄馅大,香嫩多汁,没有膻味。最美的是收口处折出的花纹,像极了牡丹的花瓣。

老徐早点的羊杂粉。很是喜欢大同的羊杂,羊肠特别的鲜嫩。油很大,而且是红油。好吃是好吃,但我只能尝个新鲜,不能连续吃这么油腻的早餐。

紫泥369粗粮季的黄米凉糕,很受小朋友喜欢。招牌茄子,外酥里嫩。北方的茄子让南方人爱上吃茄子。炭烤肘子套饼,肉质软嫩,皮微微脆口,油香四溢,配上辣椒酱、辣椒面、腊八蒜、馍馍头(套饼)一起吃,好吃。

峭壁羊馆,在大众点评买了98的双人套餐,三个人吃撑了,没吃完。山西的菜,便宜,量大。砂锅羊排烀土豆,羊排配土豆很香。一个大拼盆,包含羊的各个部位。我最爱吃的还是羊肠,好嫩,而且不像猪粉肠那样带有油脂。

2.6 人

在绿皮火车上和山西人聊天,我特意问了“山西的少数民族多吗?”他们都说很少。但我留意到山西身材健硕的人不少,显然有别于我们对汉族人的刻板印象。我开玩笑说,如何一个身材健硕的山西人正面向我扑过来,我必须先尽可能地闪开,然后伺机和他搏斗。毫无疑问,部分山西人身上流着北魏鲜卑人的血液,只是在民族认同上已经完成认同自己是汉人。

大同人开车可能开出了在草原上骑马的感觉。开得快,压线,甚至开到对向车道超车。

山西人还有一个特点很突出。我在几家小店吃饭时都听到两个男人一起吃饭时聊男女情感问题。让我想起太原的一个出租车司机说,山西男人9点多都回家了,所以街上人少。如何9点多还不回家,就得向家里解释。可见,山西男人顾家,重视和家人的情感。

想起大学时的山西同学。想不起女生有高声的时候。男生,称兄道弟,性格豪迈。再结合山西见到的建筑、绘画,了解到的晋东南对佛教的崇拜。自然想到山西人会深深地受到山西文化的影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