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泥泞的梦泽。医院刚给妈换了一个医生。貌似不如之前的医生,经验丰富。
妈说,好辛苦。我忙了点什么,回头发现妈便血。四处找医生,找手机,找不到……
终于,妈叫醒了我。她要尿尿。
我是否生活在害怕母亲离去的恐惧中?我是否不能正确地面对离别?我是否像小孩一样分离焦虑?
进入泥泞的梦泽。医院刚给妈换了一个医生。貌似不如之前的医生,经验丰富。
妈说,好辛苦。我忙了点什么,回头发现妈便血。四处找医生,找手机,找不到……
终于,妈叫醒了我。她要尿尿。
我是否生活在害怕母亲离去的恐惧中?我是否不能正确地面对离别?我是否像小孩一样分离焦虑?
母亲咳血,我马上紧张起来,开始干预医生的治疗方案。面对业务不熟练的实习医生,要求开垂体点滴。还要求开止咳药。
静下心来,自己真的过了。
幸好,我没学医,懂得少。
懂得少,在方方面面,都很重要。
有个朋友,家有一孩。因为老人无法照顾的原因,孩子妈妈全职带娃,孩子爸一人供养着全家。因为家里刚购置了大件物品,积蓄几乎耗尽
小朋友最近要上幼儿园了,家里选了好几家。小朋友喜欢的价格比较高,要4千多一个月,一次要交半年的费用。因为一次性要交的费用比较多,大人最后决定选择一家一次只用交三个月学费的,价格在三千多一个月。
后来价格高的幼儿园为了吸引用户,做了变通同意一次只交三个月了。
然后问题来了,爸爸觉得经济压力太大了,还是希望上相对便宜的。或者让小朋友和妈妈一起回老家上,这样价格更优惠。但是妈妈希望上那个贵一些的,因为在体验的时候感受比较好。
同时妈妈还要送小朋友去学英语,价格要一万多
今天,吃饭期间看了两集“广告狂人”。
难得的休闲状态让我有点不适应。
但这个调整似乎给我更冷静的头脑来认识目前的状况。
哥哥的离世,母亲的衰弱,父亲的年迈,原来温暖的原生家庭衰落,近乎崩塌。
而我还保持的年幼时对原生家庭温暖的渴望。现实显然让我失望而无助。
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家庭”的观念。
今天带着悲伤思考时,发现这是现代社会的必然。甚至放到整个中国社会历史中,家庭的兴衰更替都是“常态”。
现在我有一个很好的小家庭。好好珍惜,努力让它兴起,就是最好的安慰。
虽然医生说妈妈可以出院,在家卧床,稍微有所走动,看一下电视,但是目前妈妈呼吸困难,心房颤抖,加上药物带来的恶心,病痛也频频引发母亲轻生的念头。
这让我第二次面对生与死的问题。
年轻的生命,磅礴向上。生命,充满活力与快乐。但人到暮年或面对绝症,生命似乎少了快乐与希望。
以我现在的能力,除了鼓励母亲多坚持,以便给孙女一些“隔代亲”外,似乎找不到可以鼓励她的“生命意义”。
而我内心的苦恼正常存在,而必须面对。
昨天爱人把女儿带来南宁,而我把妈带到医科大求医。
晚上女儿看到我,顿时失声痛哭,直到半个小时后,才让我抱。
入睡前,心里泛起心酸的感觉。
母亲一次又一次地表达要放弃治疗。
我以女儿需要奶奶的疼爱为由,希望点起母亲对生活的期望。但作用不大。
和母亲分析治疗的期望,她也不相信。
自己也有疲惫。面对母亲的消极情绪,自己也有一些灰心,甚至对她的情绪置之不理。
这种体验真的很糟糕。
又是一次辛苦的陪床经历。
老人处于矛盾的思想斗争中。一方面,急切希望自己过得好一点;另一方面,又不愿承受病痛的折磨,期望生命有个了断。
面对神智清醒、有主诉能力的老人,与面对没有独立自我意识和主诉能力的幼儿,思想工作更为重要。
消极、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以及各方面能的退化,导致老人日渐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难以与年青人直接有效沟通。
耐心,花一些时间去学习和了解老年人的世界,很有必要。
这个世界甚至比幼儿的世界更神秘而且多样。
希望在自己老之前,成为有修养的人。
即便身处险境,也可以给家人支持,让家人理智而稳定。
今年新上的综艺节目《极限挑战》每集设计一个主题,将参加的嘉宾分为两队进行竞争。每集看下来还是挺能让人放松的。因为不是表演,也能将嘉宾的个人性格展示出来
黄磊、黄渤,这两位聪明、温和、实干,哪怕是设计对手也是比较智巧的方式。相比其他嘉宾就是直接抢。这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