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成长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似乎总是出乎我的意料。

早些天,妈妈告诉我,和孩子睡前聊天简直就是参加一场考试。孩子问她,张作霖是谁?冯玉祥又是谁?他们为什么打来打去?

我由此感慨,难怪孩子喜欢和妈妈聊天,爸爸回答不上啊!

另外,我感到欣喜:孩子问出这些问题,说明她开始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了。

这两天,我和孩子聊到多邻国(一个智能学习 App)。我说,多邻国太了解人性了,总在你要关闭它时,给你一些激励,让你学下去。我把我的多邻国APP卸载了,因为我觉得专门花时间去学习语音,不如多花点时间去读书。

孩子回应说,她现在读一些历史类的书。以前不爱读这些书,因为里面有太多不认识的字。现在觉得那些字都好简单。

提前发育,育儿路上的新问题

暑假时候惊觉老板胸部略有点突起,感觉有点不对劲,但又不能确定是超重的原因还是生长发育的问题。中间大大有空带着去看了内分泌门诊,医生测了身高体重,看了体型觉得还是正常的。大大还说是不是没有必要做检查了,因为没有接到他的电话最终还是去做了。

现在检查结果出来,一方面骨龄发育偏晚一年半,另一方面性器官已经启动了发育。目前还不能确定是否是中枢系统已经启动了发育,要观察中。真是育儿路上问题不断

为考试成绩哭泣的孩子

周二放学回来,老板和我聊聊了上周语文单元测验的事情。聊着聊着就哭了起来,因为她考了86分,班上有5位同学是在90以上,而她不在名单之上。而那5位同学平时都是和她考试成绩相近的,我不知道老板的哭仅仅是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还是因为和同一水平的同学拉开了差距,反正是哭得很伤心。

晚上老板还把这个事情写进了日记,记录自己非常非常地伤心

刚刚,老板告诉我今天考了数学,她自己又有点担心呢,担心成绩和语文一样

我很难判断孩子这样的反应是天生的,还是因为背上了成绩的负担。但无论怎样,作为家长能做的就是不给孩子增加压力

关于孩子是否需要电子自由的思考

整个8月都在忙着移动的项目,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关注大姐假期的生活。加上我们自由的电子产品使用政策,最终的结果在开始表现出来

在开学的第一周,作业完成得很晚,基本都要9点半之后。白天也是拖拖拉拉

想着这是开始适应期,按照过往,第二周会恢复正常。耐着性子等到第二周,发现涛声依旧。更可怕的是,发现大姐已经染上了电子产品依赖症了。比如一回来就要打开音频或者视频,为了听音频,故意调得小小声,不让我们发现。吃饭的时候也要听好久。

矛盾爆发于一个平日的中午。这天中午一点半我回到家,发现大姐还没有吃午饭,在看视频。说是她还没有想好要吃什么,所以一直在考虑,没来得及吃。我给了大姐机会坦白,在做什么,终于说是在看视频,看了四个。

可惜年幼的小朋友不知道有缓存这个东西,显示她从放学到案发一共观看了23个视频。内容乱七八糟,都是一些中学生角度八卦。这让我意识到孩子的自律是有有效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律是需要外力维持和加强的。毕竟她也只是个八岁的孩子,很难有那种理想中的自律。

经过晚上与大大的商量,我们决定取消自由的电子产品使用方式,变为有限使用。变更密码,每天由我们提供内容和点播。小朋友对这个方式很不适应,但也知道是自己做错了,没有做更多的抗争,而是希望能通过好的表现可以重新拿回自由使用权。可惜的是,并不知道这次行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在回收自主使用权的这一周,大姐被迫有了那么一点点改变,最为明显的是不再能自由的选择要听的内容和长度,从而老实的开始听英语。这次事件也给我一个提示,还是应该要控制下孩子音频输入,培养阅读输入的习惯,否则有可能以后她就是个听力型儿童而不是阅读型

远去的第一自然——从不会写《春天来了》说起

家里小孩小学二年级,开始需要写短篇作文。作文题目——《春天来了》。

和她走在小区的小路上,聊起作文的事。她抱怨道:“什么春天来了?什么花儿开了?我看是,春天来了,叶子掉了。”一边说,一边捡着路上的落叶。

后来,和她的语文老师聊到这个。老师说,对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是什么鬼?我们的春天太不明显了。

我也不想让小孩硬搬书上写的春天。然后,就引导她写春天种红薯。因为我们以前种红薯的时候,带她去地里看过。一步步提示,总算勉强完成一篇作文。

我想,现在的语文作文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和信息化已经让一大半的小孩远离第一自然。伴随小孩成长的是手机、iPad、电子手表、电视。孩子们奔走在各种绘画、音乐、书法、体育、课程辅导……的大路上。

孩子们容易接触的大自然是人工的公园,(精心养护的、不能摘的)绿植、麻雀、老鼠、蟑螂……;很少可以把植物的枝叶摘下来顶在头上遮阴,到小溪里摸蛤蜊,捉各种昆虫,挖蚯蚓……。

孩子们的知识很渊博,可以分析大量的动植物照片,甚至可以说出它们的英文名及其生活习性。但走在泥地里,往往分不清哪地方是干的,哪地方是湿的,结果踩了一脚的泥……

而且这样的情况,难以改变。只有少量的父母在周末带着小孩去远郊,或者一些机构组织一些远郊的研学活动。成本奇高,收获甚微。

经济下行,父母为了生活焦头烂额。晚婚晚育,祖父辈力不从心,把手机、电视遥控器丢给孙辈,图个清静。城镇化,三代人离开熟悉的宗亲关系,置于陌生的环境中。大人很难像小时候那样走街串巷四处游荡,小孩也好不了多少。

我们留恋过去,试图让小孩回到“过去”,但真的要“醒醒”——回不去了。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现实,让孩子们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体育课上孤单的身影

大姐学校在体育课上开展足球专项。因为大姐喜欢踢球,也出于好奇,今天正好在阳台上看到她们班在上课,于是围观了一下,有点伤感。

我到阳台的时候,正好看到老师让孩子们拿球互相联系传球,思思拿着球站在操场上,环顾四周不知道应该传给谁;其他的孩子三三两辆,有些跑了起来,有些踢了起来,有些把球扔了起来,互相叫喊着名字。最后思思自己熟练的运起了球。

看完有点心酸,告诉自己要做孩子最好的靠山,哪怕在外面没有合适交流的朋友,回到家还有妈妈这个大朋友在,可以交流可以支持她。

妞言妞语

2021.9.12.

1、昨天是9.11,早饭的时候和小妞说了下9.11的来龙去脉,大姐说她在幼儿园的时候看RAZ也看到过讲这方面的内容,总结道:你们大学才知道9.11,我幼儿园就知道了

2、和大姐复习语文,用有时候造句。有时候我会变成小魔鬼,有时候我会变成小精灵。有时候我很生气,我会摔门、跺脚、大吼大叫。有时候我很开心,很乖很听话。

3、复习语文用披着造句。姐姐披着长长的头发,又黑又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