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告别

在老爷的推荐下阅读了《最后的告别》,颇有收获

首先是羡慕美国人民,在生命的尽头能有这么种选择。虽然某些选项在作者看来并不是最优选择,但已经是很多国人渴望而不可得的。

作者还解释了在以前为什么老人家更容易获得尊敬。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播突破时间、空间、年龄的限制,使老人家的作用大幅度的降低了。这是个有意思的观点,但人还是有情感、有体验、有历练的,老人的左右不能完全替代,只是大家关注被转移了

作者谈到最好的选择是了解病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意愿,并且尊重这个意愿,而不仅仅是通过抢救来延长生命。在文中作者经历的大部分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都选择了和家人在一起,接受了临终关怀服务。

人归根到底还是有情感的动物,这也是我认为老人同样存在价值的原因

我会帮助我的家人理清最后阶段的选择,并且尊重并努力实现他们的选择

 

付出的回报

最近又带小妞回了一趟广西。

以前回去一天就和家人混熟了,能跟真一块玩。这次人也大了些,自我意识萌发,也就没有那么没心没肺的完全跟着走了

回来和大大说起。大大也说身边同事、朋友的孩子,平时谁带得多夜里也是要跟着谁睡。像平时跟着姥姥的,夜里也是不要妈妈的。

在家,小妞有时候也是要妈妈不要爸爸。并不见得是不喜欢爸爸,只是日常里妈妈照顾得多一些罢了

 

从着急到不着急

现在回想起来刚刚有思思的时候,自己挺焦虑的。孩子病了,不敢带去医院,生怕自己一个搞不定,非得要大大从单位回来,最后是大大自己一个人带着思思去的。

思思小的时候发烧,就一直担心着。再后来出现各个阶段生长的特征,有时候也会担心该如何应对,这样应对是否正确。特别是在要做家务时候,孩子经常要求抱抱,有时候也会觉得烦

到现在小朋友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最近一个阶段频繁的生病。时常会告知不要、不要,连正常的衣着饮食也都是不要。稍微有些不顺心就各种软体体操、嚎啕大哭。

到了这个阶段反而接受了,不着急。要是哭,劝不停就听着;要是抱抱,就抱着;要是生病该上医院就上医院,一个人去也能行

汇率、利率等大环境影响

昨天看了两篇有关人民币汇率的文章,才认识到汇率改革的深刻影响。

当前中国进行的汇率改革、股市改革、扩大开放与联合、鼓励创新创业、简政反腐,都以全球经济转型、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发展问题突出为背景。

真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期待着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着眼长远发展,最后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享受更富足、文明、民主、健康的生活。

年轻时四海为家,年长时家为四海

今天在家照看发烧的女儿。抱在怀里,自己动弹不得,于是思考起人生来。

想大学毕业时,“老土”的同学买了本留言册,请全班同学在上面留信息和赠言。其中一项内容是家在哪里?

当时,没找工作的我写到“四海为家”。心中还有不少“行走江湖”的豪气。

毕业后,真的在公主岭、南宁、北京、杭州、北京“为家”了十多年。

今天,看到年轻的朋友们“抛妻弃子”四处奔波时,却心生怜悯。

每次想起“以前”,总会自嘲自己的幼稚。然而,人的“生长”与一根草、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一个过程。

总结我的变化: 年轻时四海为家,年长时家为四海。

由张小龙的演讲看现代中国人的进步与追求

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官方无删减版)

今天看张小龙的演讲笔录(很奇怪和遗憾:这篇文章没有正式的标题),敬佩、赞叹。

之前看几位先生(记不起名字了(^_^)),也感慨现代中国有这些平和、睿智的人。他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事”,并且追求着“有价值的事”。

文人、或研究历史文化的人居多。这位张小龙是技术出生,但站得高,思考得深入。

谢谢

昨晚去幼儿园接小妞回家,我把她抱到自行车后座上,给她系安全带的时候,小妞和我说谢谢

意外。虽然小妞会说谢谢已经有段日子,但大多是在我们提示下道谢的。今天是第一次有意识、主动的道谢。

这次带小妞回去,还是挺欣慰的。孩子虽然到了陌生环境有点分离焦虑,但一直都表现得明理、可沟通,与身边亲友互动;能够自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日常的点滴言行身教慢慢体现出来,也鼓励我和掌柜的继续做好自己,给孩子做好榜样

是孝道还是束缚?

大大今天说听蒋勋说红楼梦,其中有好多对儒家、对传统道德的批判

在我们成长的时代,我们的父母都是经历过文革,它们的父母都是清末民初成长起来的人。讲究的都是辈分和顺从,顺从到不会表达自己,顺从到要求我们也是顺从。

有人说它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它不再为别人对它的看法而担忧。此后,它就能自由的去做它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情。只有当自己不需要外来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宁宁说,她是从不在乎父母对她的看法开始突破的,没多久就自由了。而很少有人评论父母对孩子好不好,但对孩子是否孝顺盯得很紧。

而宁宁的妈妈和她说发现周围不孝顺的孩子非常多,她说正常,因为她母亲周边真正对孩子好的父母非常少。

上周回南宁找房子,发现我还没有真正的自由。因为我父母对房子的评论主要看价格,而不是看我的需求,但我没有跟他们详细的说我的想法。因为我几十年来被要求顺从,还有突破。

我想我会突破的,继续加油

我希望我能给我的孩子我能给的自由,加油

儒家思想、道统、群体心理学

最近听“蒋勋细说红楼梦”有点上瘾。以前硬着头皮读过两遍《红楼梦》,只知其中的故事情节。

蒋勋讲书里有很多对儒家、道统的叛逆和批评。

我也在反思自己所受到的儒家思想和道统的影响。文化影响下的群体心理学必须深刻地影响着我。这种影响悄无声息、根深蒂固。

另一方面,个人、自由等等概念在今天更多地深入人心,影响着现在的中国群体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