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个期限

F食正式开售已经满了一年,在这一年中去了一些地方,认识了一些人,找了一些货源,但是销售仍然没有起色

有时候有些想法只是想想,没有执行,又慢慢消失在脑电波之中

这两天我意识到F食的存在不能是一直无限存在的,要有一个期限

这个期限是两年,除去已经过去的一年,还剩下一年。如果两年F食都不能养活自己,那么它的存在没有必要

在剩下的这一年中要拼命了,时间、想法、行动都要拼命

现在记录下这个想法的时候,心里又有了以前在AB工作时候那种干劲的感觉

与农民打交道的不容易

因为喜欢吃,一头扎进了生鲜这个行当,没有资源没有人脉。因为刚起步,资金和客源都有限,无法大批量的订购,在和农民哥哥打交道过程中基本就是弱势群体啊,哈哈

接触下来,几个感触

  • 中国的农民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即便有技术,那也是在老天爷赏饭吃的前提下,技术才能发挥出优势;要老天爷不高兴了,基本都是白搭。就像今年百色的芒果开花期分别经历了冰雹、酸雨、台风,花儿早就谢了,往年2w斤产量的果园,今年只有3000斤
  • 单打独斗。新闻联播经常播出农民哥哥们都参加了合作社,合作社帮助大家搞来订单等等。但实际上合作社是个松散的组织,在生产经营决策上还是各家各户自行决定。对于采购方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沟通的成本很高,需要逐家沟通、判断那个是比较优质的供应商;每家的品质不一致,难以按标准大规模采购;卖家为个体,不接受合同约束,买卖的随意性很强
  • 买卖方式上只选择对农民有利的形式。单个个体的农户无法对市场的趋势做出预估,有些家庭的主要收入就是来自自己种植的果园,所以会采用他们认为可以避免风险的方式来出售,并不愿意使用锚定价格、签定合同的方式。也不愿意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按采购商的要求分类销售,而是卖统货的形式
  • 契约精神。在接触到的卖家中,都没有愿意签定合同的农户。一方面就是都是个体出售,他们对市场没有把握,不知道应该定多少金额合适;另一方面是农民总希望能卖在顶点上,并不愿意呗束缚;还有个原因,农民收集采购商信息的渠道也很少,不能判断出对方的实力

无力感

店里的准备已经七七八八了,现在要进入到销售环节了。但素,一个号称做全球推广的人和一个做多年客服的人一点想法都没有

有点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进行

 

F食准备小记

回到南宁,正式启动F食准备陆陆续续也有一个多月了。节奏不紧不慢,既有我们的原因,也有各类供应商的原因。但无论怎样,雏形初现,下个月就要正式开张了。虽然对开张的销售情况没有底气,但和大大一起都有坚定要坚持下去的动力

上周在做治疗的时候,久英也有问到准备的情况。自己也在想进展的速度不快,是不是和准备的细致的程度有关系呢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和大大的相处方式在磨合。以往仅仅是家人,现在再加上同事的身份,将公私分清,也要保证效率。

化身为小采购,不停的比价、从卖家处了解物品的技术参数,一轮轮下来,花的时间不少

成为了唠叨婆。本地的供应商回复的及时性并不好,连着三四天追着人屁股要材料也要不到。真是催到后面都不好意思了

慢慢对办公环境的需求浮现出来了,要坚持、要加油,我们要改善

对店铺产品线的考虑又浮现在脑海,要做什么样的产品线才能使店铺更有竞争力,客户黏度更高,需要一直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