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地逃避——如何勇敢地倾听

人性总是充满弱点。当与他人交谈时,我们本能地避免伤害到他人或自己。他人向您倾诉他的痛苦时,我们总是本能的试图回避——去转移话题,或者是马上给予安慰,然后匆匆的结束着这个话题。

显然,我们对自己面对伤感时的处理能力没有信心。尽早结束,减少可能犯错机会,是明智之举。

然而错过谈论这些内心深处的问题的时机,必然埋下长远的祸患——倾诉者无法释怀,倾听者无法理解。

那么如何勇敢地倾听?

首先,最好有一个私密的环境。事情越重要,这一点越重要。保证倾诉者和倾听者不受把打扰,没有外界的压力。倾诉者可以细细地倾诉,停顿,思考。倾听者也可以默默倾听,适当的提问,并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

其次,一定要相互尊重,切勿枉加批判。倾诉者越能接近自己内心的想法,越能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中解脱出来。任何道德或道义上的批判,对倾诉者来说都是一个种种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他的潜意识无法被发现。潜意识深深的埋在内心里,成为日后生活的底层祸患。而倾诉者、倾听者都将一无所知。

最后必须对谈话充满信心。任何一次探讨内心深处的努力都有助于倾听者发现自己对舒解内心和外界的压力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遵循以上两点的任何一次谈话,都必然对倾诉者有或多或少的帮助。所以倾听者必须对谈话充满信心,而且应该对谈话充满信心。

自媒体广告的危险

再次听“冬吴同学会”,惊讶于梁冬提到了一个具体的汽车型号。我确定这是一个广告。虽然他们谈的内容仍然有意义。但是,如果不是广告,他肯定会说“有某一款车”,还不会说出具体的型号。

作为一个忠实的听众,因此对这个节目有点看低。一直在“冬吴相对论”和“冬吴同学会”收获更多的视角和思想。多年来,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公益的、中立的节目。而在高晓松的“晓说”、李翔的“李翔商业内刊”,我都能听到广告内容和明显的倾向性。所以在听“冬吴”时,我觉得舒适而且放松。

当这样的节目突然出现广告内容时,我有一点害怕。我努力地回想以前的节目里是否有更隐秘的广告内容。在不同的媒体里,我可很清楚地知道哪些内容是商业的广告,我可以加以分析判断后再做决定。即便在百度搜索,也会有不显眼的提示哪些内容是广告。这意味着我知道哪些信息是中立客观的,哪些信息是带有利益的、有诱导性的。我得到了这样的权利。

自媒体的广告,悄无声息。一些自媒体人还拥有粉丝。“我们”太容易不明不白地被出卖。

电影《万物理论》:感人的爱情

因为写上一篇文章的原因,找介绍霍金的电影《万物理论》来看。看到一半时已经忍不住要写下自己的心情了。

简不喜欢参加舞会,陪好友出席,和霍金一见如故,坐在楼梯上畅聊了一晚。惊讶的是,一位学语言的姑娘可以在谈恋爱时听一位男孩谈物理。也许电影没有反映事实;也许霍金太善于用简单的方式来谈深奥的理论。

霍金的才华逐渐展现。但刚刚开始,真是天妒英才,霍金被确诊患上运动神经元病(因“冰桶挑战”而广为人知的“渐冻症”)。爱情面前,霍金的退缩,简的坚强,让我感动。

其婚姻中霍金与照顾他的护士有了两年短暂的婚姻,后又与简复婚。我更愿意把这一段解释为:霍金的又一次退缩,简的等待和无法计量的爱。

疾病、才华、爱,其中的冲突和纠结,让人在观看时百感交集。

再想起我写的上一篇关于霍金的文章,我猜,对霍金的死,简的心情肯定是悲痛的,也许她因此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脱,但心中一定留着绵长的回忆,欢乐、痛心、欣喜……种种过去的情感一定可以陪伴她,还有他们的孩子。大概还会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满心欢喜。

绑架(科幻小说)

外孙女的脑指令发出后,我们面前的投影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从无线传感器中读到:她在笑话照片中我带着耳麦的同时给手机充电的样子——像被绑架了一般。

现在手机这种看得见的设备消失了。深度的人机结合技术研发成功。所以设备都只有指甲大小。人几乎不用记忆任何知识,因为可以轻松便捷地查询人机共有数据库。但如果人机结合中断,成人的能力也比不上我们那个时代的三岁小孩。

不知道谁在被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