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成长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似乎总是出乎我的意料。

早些天,妈妈告诉我,和孩子睡前聊天简直就是参加一场考试。孩子问她,张作霖是谁?冯玉祥又是谁?他们为什么打来打去?

我由此感慨,难怪孩子喜欢和妈妈聊天,爸爸回答不上啊!

另外,我感到欣喜:孩子问出这些问题,说明她开始对这些问题感兴趣了。

这两天,我和孩子聊到多邻国(一个智能学习 App)。我说,多邻国太了解人性了,总在你要关闭它时,给你一些激励,让你学下去。我把我的多邻国APP卸载了,因为我觉得专门花时间去学习语音,不如多花点时间去读书。

孩子回应说,她现在读一些历史类的书。以前不爱读这些书,因为里面有太多不认识的字。现在觉得那些字都好简单。

文化感观——太原、大同行

引言:文物展带来的念想

2024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了“霸府名都——太原市博物馆藏北朝隋唐文物展”,柔美和善的佛像打动了我们,因此燃起了我们去山西旅游的念头。

一、知识准备:书单、纪录片

因为去旅游的念头起得早,所以有更长的时间做准备。从图书馆借阅了《山西深度游》、《魏晋南北朝》(川胜义雄)、《中国古代建筑考》(林徽因)、《跟随梁思成仿古寻迹》(张可群),找来两部纪录片《云冈石窟》(CCTV)、《大同风华》(凤凰卫视),和几本杂志《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0期“营造学社”,2024年第12期“看懂考古遗址”。加上之前看的陈丹青的《线条的盛宴》,算是准备了一些基础知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魏晋南北朝》提供了历史大背景。从中了解到,东汉以后,国家分崩离析,战乱不断。汉人贵族体系崩塌,异族入侵,汉文化却走向融合,扩张影响到朝鲜、日本。这样的历史大背景至少让我在面对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名称时,不至于茫然。而带着这样的历史理解,可以引出一些相关的地理、文化问题,以便在旅行途中观察与思考。如为什么北魏把首都放在大同?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辽金元、清后,山西有多少少数民族?

本来没打算去晋祠,但因为林徽因的《中国古代建筑考》改变了看法。由于山西是古建大省,读一本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方面的书,借梁林二人建筑大师的视角来看古建,一定是有益处的。《中国古代建筑考》虽然是一本学术类的书籍,但里面有林徽因的真情实感,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学家为什么会喜欢古建,或者说一座古建究竟是用什么感染了建筑学家。

《跟随梁思成仿古寻迹》让我了解了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在古建调研中的部分工作细节。如果没有营造学社的努力,我们很难重新认识到古建的价值。在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前后,文献不足,交通不遍,……。当我站在古建之前,有时会想象梁林当初是如何到达这里,又是如何被感动,如何爬到建筑上测绘的。《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0期对营造学社做了非常精彩的回顾报道。(其中两个片段,让我几近落泪。)

央视的《云冈石窟》可以帮助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可以和《魏晋南北朝》结合在一起看。

陈丹青的《线条的盛宴》从一个画家的角度看北齐壁画,对参观北齐壁画博物馆非常有帮助。《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12期“看懂考古遗址”也介绍了北齐壁画博物馆的由来。

补充说明一下:从山西回来,有听了《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30期“在晋东南”、《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34期“魏晋风度”,做为拓展知识。然后考虑了解一些佛教知识,因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息息相关。没有佛教知识,在旅游过程中,有太多的不懂。

 二、感观之旅

此处太原、大同之旅,感观到的可以分为6类:古建、儒道佛、历史博物馆、煤炭、饮食,人。

2.1 古建

一共探访了晋祠、善化寺、华严寺、浑源永安禅寺、云岗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 七座古建。这里仅对建筑本身的感观展开。

关键词1:木头
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大木头起到承重和结构的作用。在明清之前,砖墙的承重能力都较差,所以整座建筑主要靠巨大的木构承重和构架。正因为如此,唐宋辽金的建筑将木构技艺发展到极致。
其中应县木塔给我印象最深。以木头为最主要材料建成的应县木塔内有5层。每层都有高大的佛教造像。高达67米的木塔,在承受如此重量之下,能在近千年的历史屹立不倒。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工艺。

关键词2:壁画
在古建和古墓中,都可看到大量的壁画。古建壁画以佛教、道教的神和故事为题材,通常造型巨大,形象奇特,对我等不了解宗教故事的人构成很大的震撼。壁画颜色经近千年历史仍然鲜艳夺目。可见当时的颜料工艺已非常卓越。其中大量使用青金石作为颜料原料,必然促进中外贸易交流。

关键词3:彩塑
在壁画看到的是奇幻的造像,在彩塑看到的则写实的灵动。当然,彩塑也有狰狞的罗汉,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写实的造型。仿佛古人就在身边。非常非常的亲近感。

关键词4:用途
这是听“善化寺马老师”讲解,收获最大的一点。古人耗费巨大的财力与人力建造这些建筑,在宗教、文化,乃至军事,都是有其用途的。往大了说,选址有什么样的考虑?往小了说,为什么要在寺的后墙开一个矮窗?

如华严寺位于大同的西城门附近,是西夏使节进入平城(大同)的必经之路;善化寺位于南城门附近,是北宋使节进入平城的必经之路。两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是帝王彰显国力,形成心理震慑的工具。应县木塔更是如此,位于雁门关外,高大雄伟,技艺精湛,是辽国向北宋秀肌肉的产物。

虽然我查不到资料支持这样的说法,但至少“言之有理”。这样的思路,是可以保留的。

再如,善化寺大雄宝殿坐北向南。在冬季,高纬度的大同,从早晨到傍晚,阳光由三面大门斜照到地面,映射到过去、现在、未来三座大佛身上。犹如在舞台中打上三道巨大的射灯,正好突出表现了神的力量。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坐西向东。在将要日落西山时,阳光穿过西墙的矮窗,给大殿的佛像打上背光……

2.2 外来宗教对原有文化的冲击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个平静的旅程。中国古代曾发生四次大规模的反佛运动,合称为”三武一宗”,分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统治时期。佛教的传入对儒家和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心性论、修养方法等方面进行自我革新和发展。儒家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自觉,而道教则加强了仪式和制度建设,对宇宙和生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探索。这些冲突与融合,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在许倬云的著作中找到精彩的论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发起的灭佛运动,以及孝文帝时期云冈石窟的修建。拓跋部的统治者们,从拓跋珪到拓跋焘,都重视汉人崔浩的意见,而崔浩本人是道教的信徒。在一次地方起义中,佛教寺院被发现藏有大量武器,这激怒了拓跋焘,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然而,随着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文成帝即位,他接受了昙曜法师的建议,支持其主持开凿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结合了北魏开国五位皇帝的形象,体现了外族统治者利用佛教来增强统治合法性和民众认同的策略。

今天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为我们理解古代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提供借鉴。在大同华严寺附近的基督教堂顶楼,以及通往云冈石窟的路上正在建设的基督教堂上,都可以看到”神爱世人”的标语。我认为,在现代,随着民众识字率的提高,标语式的宣传手段更适合现代社会;而在古代,具象的佛像和绘画更适合当时的民众,而儒家、道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后补:”王博:佛像东传与北魏北齐佛造像“:史载佛教初传之际,善以形象教人,所谓“以像设教”,被时人称为象教,这提醒我们佛像在佛教传播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北魏政权在文化上虽然落后于南朝,但通过全面接受汉文化,以及借助当时兴起的佛教文化,寻求在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是符合逻辑的选择。

我们参观的佛教建筑如今都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再有僧侣和香火。据出租车司机介绍,当地人上香祈福多选择五台山。从《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30期的”在晋东南”一文中了解到,山西农民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即使寺庙破败不堪,只剩下一段地基,他们仍会虔诚地上香祈福。

2.3 历史博物馆

“地上文物,看山西。”说得可是古建?走进山西省博物院、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你也会被山西的地下文物震撼到。

山西省博物院是一座纯粹的历史文物博物馆。对比来看,广东省博物馆保罗了广东省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木雕、砚,以及一些海外的临时展出。山西省博物院4层楼8个展厅,都在讲山西的历史文化,全部都是文物。另有一座青铜器博物馆,展出一次青铜器大案中破获的青铜器文物。可见,山西文物的丰富程度。

逛了两次山西省博物院,一次讲馆内讲解,听完,没有时间回头细看。然后,重新约了半天,对感兴趣的文物再细看了一遍。印象深刻的是古墓壁画、青铜器、佛像: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坐落在北齐太尉徐显秀墓地上方。陈丹青《线条的盛宴》提供了墓地现场影像资料,《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12期“看懂考古遗址”对墓地的发现、博物馆的由来有精彩的讲述。

古代中国绘画的线描技艺被陈丹青称为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真正的文化自信。对我的心灵撼动直到一个多月后的今天仍然记忆犹新。

可惜的是,时间有限,没有安排参观青铜器博物馆和大同市博物馆。

2.4 煤炭

如果这趟旅游只看古建、博物馆,不理会“山西是中国产煤大省”的事实,不思考煤炭对山西的影响,那么肯定觉得空缺了什么。

时至今日,煤炭消费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费。根据《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4)》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增长了5.6%,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5.3%。2023年,山西煤炭产量13.5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28.81%,名列全国第一。

据山西导游的回忆,人们对山西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山西人黑”,因为山西煤矿多。这个逻辑也是清奇哈。

如今的山西已经经常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大概得益于煤炭开采和利用技术的进步。

我们去参观了中国煤炭博物馆,坐了模拟矿道里的矿车。出来的最大感慨就是再也不要在那样狭小的矿道坐那样拥挤的矿车了。真心希望,人类能全面地、安全地使用清洁能源。

2.5 饮食

太原的饮食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模糊地记得羊市街的清真小店的糖油饼和北方豆腐脑合我胃口。可能与家人对面食不感兴趣相关。不过,在绿皮火车上,和一位大同人聊饮食时,他说,太原没什么好吃的,还是大同好吃的多。我们几个外地人很是认同他的观点。

点评美食不是我的长处。但不写两句,总是缺陷。只能列举一下。

龙聚祥烧麦馆的羊肉雪花烧卖,皮薄馅大,香嫩多汁,没有膻味。最美的是收口处折出的花纹,像极了牡丹的花瓣。

老徐早点的羊杂粉。很是喜欢大同的羊杂,羊肠特别的鲜嫩。油很大,而且是红油。好吃是好吃,但我只能尝个新鲜,不能连续吃这么油腻的早餐。

紫泥369粗粮季的黄米凉糕,很受小朋友喜欢。招牌茄子,外酥里嫩。北方的茄子让南方人爱上吃茄子。炭烤肘子套饼,肉质软嫩,皮微微脆口,油香四溢,配上辣椒酱、辣椒面、腊八蒜、馍馍头(套饼)一起吃,好吃。

峭壁羊馆,在大众点评买了98的双人套餐,三个人吃撑了,没吃完。山西的菜,便宜,量大。砂锅羊排烀土豆,羊排配土豆很香。一个大拼盆,包含羊的各个部位。我最爱吃的还是羊肠,好嫩,而且不像猪粉肠那样带有油脂。

2.6 人

在绿皮火车上和山西人聊天,我特意问了“山西的少数民族多吗?”他们都说很少。但我留意到山西身材健硕的人不少,显然有别于我们对汉族人的刻板印象。我开玩笑说,如何一个身材健硕的山西人正面向我扑过来,我必须先尽可能地闪开,然后伺机和他搏斗。毫无疑问,部分山西人身上流着北魏鲜卑人的血液,只是在民族认同上已经完成认同自己是汉人。

大同人开车可能开出了在草原上骑马的感觉。开得快,压线,甚至开到对向车道超车。

山西人还有一个特点很突出。我在几家小店吃饭时都听到两个男人一起吃饭时聊男女情感问题。让我想起太原的一个出租车司机说,山西男人9点多都回家了,所以街上人少。如何9点多还不回家,就得向家里解释。可见,山西男人顾家,重视和家人的情感。

想起大学时的山西同学。想不起女生有高声的时候。男生,称兄道弟,性格豪迈。再结合山西见到的建筑、绘画,了解到的晋东南对佛教的崇拜。自然想到山西人会深深地受到山西文化的影响。

泉州-广州,记疫情中与疫情后的两次旅行

新冠强力防控在去年十二月结束,疫情后的经济并没有迅速反弹,而是继续低。很多人出去游玩的心情倒是很热切。旅游的人流就像大堵车之后,突然放了绿灯,一路狂飙。

我们选择了广州,一方面因为拮据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因为高涨的住宿费用,所以选择了一个经济实惠的高铁就可以到,住宿费用不算太高的城市。这个城市,像我们去年去的泉州一样,历史悠久的口岸城市。

也因为广州和泉州的这一点相似之处,在我回来之后不免把这两次旅游做了一番对比。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时点,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大的博物馆一样。和宗教可以在一条街道,或者是在一个村落里面展现自己的特色。在广州,我却无法寻觅到类似的感受。就大的城市氛围而言,广州是当下的,泉州是厚重的。

再细看城市的细节,广州有很多博物馆、美术馆。以为时间有限,我们只去了广东省博物馆、粤剧文化博物馆、海关博物馆、和美术馆、镇海楼、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圣心大教堂。没有去大元帅府纪念馆、农讲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用女儿的话,“以前来广州,主要是吃和玩,没发现有这么多博物馆啊。”

因为广州是近现代来重要的港口和重要的革命起源城市。革命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特别的多。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中国近代所遭受的屈辱以及革命的艰辛。不清楚是否也因为革命,广州留存的清朝之前的建筑非常少见。我知道的仅有镇海楼(洪武年间,非常值得去)。没有了解泉州建筑的年代,但我清楚它的开元寺始建于唐代。泉州没有明显的近代历史景点。

广州有大佛寺,位与繁华吵杂的北京路步行街上。我们没有拜访。查到的信息是,寺庙真在举行“生命意义”讲座。类似的非常接近生活的活动,在圣心大教堂也有。而据一位佛教方面的教授说,这类活动是宗教在当下现实的职责之一。这种感受,与泉州开元寺的古朴和肃穆差异很大。圣心大教堂更是打卡圣地,人流如织,处处都是摆造型,拍照片。

圣心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

大概因为广州的“当下”,女儿表现出更多、更广泛的兴趣。在陈家祠看屋顶的灰塑、室内折扇展、麦秆画;在粤剧文化博物馆看粤剧;在广东省博物馆看宝石、潮州木雕;在海关博物馆看建筑、海关历史。还有和美术馆的建筑和美术,镇海楼介绍的广州历史,都非常感兴趣。没有在泉州时的“不好玩”。

和美术馆

在广州,每天行走1万7到2万步。仍然能一周之内增重2斤,只能怪“吃在广州”了。没有特意为了吃跑远路,城市便捷楼下的鱼汤米线、竹升面足够激发味蕾。旁边小店卖的肉包、玉米香肠卷也吃了三个早上,味道很不错。大鸽饭的烤乳鸽,更是让女儿挂念了两年,再次吃上。向群的大众点评两人套餐,每个菜都特别满意。与泉州的经济实惠的大鱼大肉相比,广州菜精细、清淡又好味,当然价格还是贵不少的。

广州,大概我们还会再去玩上两三次。

AI:助力与危机——ChatGPT与星火使用体验

导言:ChatGPT已经诞生有半年左右了。人工智能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引起人们的热议。我也把我的使用体验和一些思考记录下来。

一、使用体验

使用ChatGPT,对工作、学习和生活,非常有帮助。

ChatGPT迅速对我提问的问题提供汇总回答。这是和传统的搜索引擎非常不一样的一个点。

传统搜索引擎基于单个网页的信息汇总。也就是说,单个网页的信息汇总成什么样传统搜索引擎就展示成什么样。搜索引擎提供多个网页的列表,但并不对这多个网页的内容进行汇总整理。用户必须通过简单浏览几个网页或者是其中一个网页(幸运的话)来汇总整理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ChatGTP整合很多数据库,或者包括书籍,网页,图书馆等各种信息知识,汇总回答使用者的问题,高效地替用户完成了费时费脑的信息汇总工作。

二、助力工作、学习和生活

AI对我这个生信初学者来说,提供非常方便的帮助。

在系统学习上,我还相信,通过阅读书籍或者学习网络课程可以得到系统的知识。可以求助AI,从而迅速查询到书籍列表或者网络教材。

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我们习惯使用搜索引擎来寻找,网络上是否已经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并且有人提供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AI则直接提供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生信来说,可以寻求AI在代码上的帮助,然后拷贝AI提供的代码直接试运行。如发现出现问题就可以反过来问AI,为什么会出现问题,AI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代码。当然AI有出错或者是提供错误的代码,不能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网络上往往不存在直接可以试运行的代码。所以AI在这方面体现出极强的竞争优势。

在生活上我尝试问AI是否可以提供旅游景点建议。AI也能给出非常具体的景点介绍。这对迅速了解一个旅游地点或城市的旅游资源,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感受到危机

(一)对AI的回答要保持警惕

我在阅读赵卓云的《万古江河》一书时,遇到“晁错奏议”这个词。于是我问了ChatGPT。

以下为chatGPT的解释,未见于其他网络材料:《晁错奏议》是《史记》中的一篇奏议,由汉代大臣晁错上书,上请废黜权臣吕后,恢复汉武帝政治,整顿社会秩序,以振兴汉朝。该奏议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吕后势力的批判:晁错认为,吕后专权,滥用别人之力,扰乱朝纲,致使官僚腐败,生灵涂炭,风俗败坏。

二、对汉武帝政策的肯定:晁错赞扬汉武帝的治国之道,认为其政策无私,法治得当,国家稳定,民众安居乐业。

三、对朝政改革的建议:晁错呼吁废黜吕后,恢复汉武帝政治,实行严格的律法,整顿官场,减轻百姓负担,培养人才,以振兴汉朝。

《晁错奏议》成为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文献之一,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腐败问题,也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是不是看着非常的靠谱?但是我借用搜索引擎来搜索这个词的时候,得到非常少的搜索条目。而且这些搜索条目里面并没有类似的介绍。

然后我进一步问ChatGPT,这个词出自哪里?他说来自《史记》的某一章。但我查阅史记的这一章节的时候,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内容。

如果我没有接着去搜索,并去追问,我非常可能就真把这一个“知识”记住我的大脑。

这让我大吃一惊。在我们使用搜索引擎时,我们有更多的条目可以比较判断,或者根据条目的来源权威性来判断可信的程度。但我们现在使用的ChatGTP,这种比较选择就非常有限了。

我还有一次向ChatGTP提问,说中国是否出现过高考满分的考生。ChatGTP,列出了4个人。我一一搜索都没有得到这4个人考满分的信息。我在搜索引擎里面知道河南省何碧玉考了标准分满分。我向ChatGTP和讯飞都提到何碧玉后,他们都迅速承认,何碧玉确实考了高考满分。当我进一步追问信源时,ChatGTP说,“大语言模型没有确切的信息来源。大语言模型的回答来源于推理和猜测。信息可能不可靠,请进一步查找确认。”而讯飞非常坚决的说,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美国的ChatGPT在人工智能方面表现的更为人文主义,更为谦逊。而我国的讯飞,真是一个技术宅男。对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和危险认识不足。

(二)国家、“族群”在人工智能上的竞争

有一段时间因为网络的原因没法使用chatGPT,被迫使用讯飞来解决生信学习中的代码问题,是发现得到代码不如chatGTP理想。

在网络被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也被限制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相当于我们的智力或人工智能智力受到了限制。在当前中美竞争激烈,要不断的分割的情况下,让我感觉到更强的危机感。

把视野扩展到更理性更直观的角度来看。chatGTP等大数据模型,除了算法外,AI公司“饲喂”了大量的数库库资料。这些训练用的数据库资料本身是人为选择的。有语言、族群的差异。其中有事实(fact)的部分,也有观点(opinion)的部分。这些混杂内容很可能在AI中输出而影响使用者的价值观。

弱势的国家、文化很可能会被进一步的弱化。

(三)法律、知识产权……

我们不清楚大数据模型使用的是哪些数据进行预训练。这些预训练的数据是否涉及知识产权?

如果大数据模型产出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甚至影响他人名誉,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母亲的旧事

母亲去世已近七年。再谈论起她的旧事,没有多少悲伤,更多的是回忆和温情。

再与亲戚相聚,才知道母亲师范毕业后,在多家小学初中任教,其中还有现在年轻人都不知道在哪里的荒僻小学。我脑海里想象起瘦小的母亲步行在荒芜的乡间小路去学校赴任的画面。

母亲毕业时恰逢三年困难时期。据说,两个月才加餐一次。加餐就是几片猪肉。母亲会和她两位亲姐姐分着吃。两位姨妈现在都90、100岁以上。如果母亲没有在年轻时被感染上肺结核,以她们家的长寿基因,大概现在还会好奇我吃的面包或东南亚水果是什么味道,看这小孩子喧闹会露出笑容,听新年的鞭炮声会高兴得流泪。

母亲教初中数学时,还教了我的三个表哥。其中一个成为学校的数学状元。也是那时候父亲和母亲结婚。

从北京回到广西,从父亲和亲戚聊天的次数多了,有机会了解具体的历史故事。才思考自己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开始试着更多地理解父母。

如何参与ChatGPT发展?

每一次技术进步,对一部分人来说,是灾难;对一部分人而言,是机遇。对新技术的钝感、无视、鄙视,可能带来灾难。而积极了解、深入学习、开放大脑,也许带来机遇。

这一轮ChatGPT热潮,给账户倒卖、API接口、知识整合后再兜售的急先锋们带来了一笔快钱。

对不会编程,或不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而言,除了利用ChatGPT提高生产力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参与到ChatGPT发展的事情可以做呢?

对此,我问了ChatGPT:

Me: How can one who know little coding take part in ChatGPT?

ChatGPT:

As an AI language model, I suggest you can take part in ChatGPT in several ways, even if you know little coding. Here are some ideas:

  1.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s: You can read and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s on various topics that interest you. You can share your views, ask questions, and engage in healthy conversations with other users.

  2. Share your expertise: If you have expertise in a specific field, you can help other users by sharing your knowledge. You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tips, and advice to help other users solve their problems.

  3. Collaborate with others: You can collaborate with other users on various projects, such as writing articles or creating videos. You don’t need to know coding to contribute to such projects.

  4. Ask for help: If you need help with something, you can ask other users. You can search for answers or post questions on the relevant topics. Other users may help you with their expertise.

  5. Use non-coding tools: There are many tools and platforms that you can use to contribute to ChatGPT. For example, you can use graphic design tools to create images or videos, or you can use content creation platforms to write articles or blog posts without knowing how to code.

Overall, there are many ways you can participate in ChatGPT, even if you know little coding. You can leverage your skills, expertise, and interests to contribute in various ways.

这回答得,有些参考价值哈。

《雪崩》读后感:浓浓的美国西部气息

写之前,我查了一下《雪崩》的作者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确实是个美国人。好了,我终于可以放心地用这个标题了。

《雪崩》很出乎我的意料。在人们提到元宇宙时,常常提起这部小说。因此在读它之前,我觉得,它是一篇网络虚拟世界小说,是一本关于未来的小说。它确实写了非常精彩的元宇宙的内容:弘·主角(没错,中译本里男主角就叫弘·主角)从元宇宙和现实生活之间穿梭,综合汇总两者的情报,在两个世界里行动,破坏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我很吃惊于小说里现实生活的混乱。混乱到,让我联想到美国西部电影。那简直就是一个分崩离析的黑社会世界。未来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在一个科幻作者的眼中,似乎并没有进步,反而是倒退。

好吧。也许我们现在正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还没真正完成全球化,就开始走向反全球化的道路。我也感觉到了类似的紊乱和倒退。但是我心里仍然觉得世界可以往前进步。

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科幻小说《沙丘》(Dune),还是保留着家族制的社会形态。似乎在西方科幻小说里,进步的只是科技,社会制度似乎并没有进步,甚至可以倒退。我这个采样的样本量实在太小。

另一个让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科幻小说对古代素材的借用,如“苏美尔人”。小说提到一个叫“恩奇”的苏美尔人编写了一个软件,可以操控其他人的思想。

当然,对元宇宙的描写不用说是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让我觉得也许未来的元宇宙真的会朝着他所描写的方向来发展,但是细想起来就觉得好奇怪,为什么人类从现实世界进入元宇宙这个虚拟世界之后,仍然要保留很多现实世界的形态?如身体、建筑,人们在元宇宙中开车,坐公交,行走,甚至要进入某个建筑的门。真的有必要把现实世界搬一部分到迷你世界里面去吗?

当然科幻小说并没有任务取预言未来。无论如何,总而言之,《雪崩》是一部切实影响了现代元宇宙建构的科幻小说。

节选一小节:

琐碎的像一缕水汽的小事,她却能从中凝结出事实的露珠。

哺乳期妈妈,多亲亲您的宝宝

新生儿的IgG抗体的产生要在出生几个月后才开始。幸运的是,来自母亲血液的IgG抗体可以穿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因此新生儿有这种来自母亲的“被动免疫力”来帮助他度过难关。新生儿还可以获得另一种被动免疫力:来自母乳的IgA抗体。在泌乳期间,血浆B细胞会迁移到母亲的乳房并产生分泌到乳汁中的IgA抗体。这很好,因为许多婴儿遇到的病原体会通过口腔或鼻子进入他们的肠道,并引起腹泻。通过喝富含IgA抗体的母乳,宝宝的消化道中充满了可以拦截这些病原体的抗体。

然而,母亲在她的一生中接触了许多不同的病原体,她制造的大多数抗体对婴儿没有用处。例如,母亲可能有识别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的EB病毒的抗体,但她的孩子可能要到十几岁才会接触到这种病毒。那么,如果母亲能够以某种方式提供识别她的宝宝正在遭遇的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并且不提供对宝宝没有用处的抗体,那不是很好吗?

事实上,当母亲亲吻她的宝宝时,她“取样”了那些出现在宝宝脸上(即将被摄入)上的病原体。这些样本被母亲次级淋巴器官(例如扁桃体)吸收,并重新激活针对这些病原体特异性记忆B细胞。然后这些B细胞就会产生IgA抗体并通过母乳为宝宝提供免疫力。

听《你好,马克思先生》,思中美关系

最近在“看理想”注意到杨照先生做了一部音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很是好奇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长大的,特别是在像当时的台湾那种严厉思想管制的社会长大的人是如何看待马克思思想的。他讲述,他在当时的台湾,如何发现《马克思全集》,如何偷偷地复印,几页几页地偷偷地读。这样的读书故事甚是有趣。(有趣的读书故事,还有高尔基的《在人间》。等我读完,有勇气写的时候,我也要写写它。)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杨照先生是如何用马克思思想来解读当今世界的。我不愿意把杨照先生的话搬到我的博客来。就让我来用我的理解,谈谈我听完这部音频节目后,如何思考当今世界吧。

一、中美芯片之争——劳动资料、生产工具的争夺

中美之间剧烈的经济战是特朗普明显的表达出来的。特朗普的口号是“America First”——要让实体经济回到美国。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回到美国,是很不现实。美国不拥有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即使这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离开中国,也很难回到美国,因为还有东南亚、印度这样存在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

资本家不可能不明白低端产业只有在涌现大量劳动的国家和地区才可以赢取最大利润。同样作为资本家的特朗普,也肯定很清楚这一点。为什么特朗普会大张旗鼓地拿起这个竞选武器?为了赢得大选,他显然利用了迁怒于中国的美国低端劳工的仇恨。这背后有隐藏的原因。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直到21世纪头10年,美国在中国收益颇丰,除了美国产品畅销中国之外,美国企业也在中国设立很多独资合资的公司为美国赢取大量的利润。今天中国仍然是美国产品的非常重要的市场,也是美国公司非常重要的投资目的地。比如苹果和特斯拉的产品就在中国非常畅销。他们的财报也明显指出这点。另外一方面,他们在中国有非常庞大的代工厂家,或直接设立生产工厂,以获取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的利润。当然如果中国继续向美国企业提供超国民待遇,或对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完全开放,美国企业会赢取更大的利益。但美国政府并没有提这些,即便试图强行购买美国版“抖音”TikTok,其理由也是国家安全,而非要逼迫中国政府全面开放互联网市场。可见,中国市场的部分管制并不涉及美国的根本利益。

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过程中,其实中国更多地分析奉行着“拿来主义”的思路。在高新技术特别是开创性的产业技术上,中国是非常纤弱,甚至是空缺的。江泽民时代定下来的集中力量发展实用科技的科技政策,基本确定了中国的跟随策略,也就在很长时间内很难在基础研究、尖端产业领域与美国展开竞争。我们可以在芯片、RNA疫苗、测序技术、星链等方面看到这一点。在尖端技术上,中国缺少巨大的资本投入;在基础科学也缺少自由开放的学术和全球化人才积累。无论中国政府和国民多么努力,在美国擅长的、不断更新的高新技术上,中国在二三十年内都无法与美国全面竞争。如果没有美国的“卡脖子”行动,中国应该会在晚很多的时间之后考虑放弃“拿来主义”。毕竟“拿来”比自己干轻松太多,中国的企业太卷了,中国的资本太逐利了,中国政府还有一堆子的“烂事”(扶贫、教育公平、房价、老年化、医疗改革、民族问题、一国两制的问题,等等)要折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远远没有想去做领导世界的事。尽管希望自己说话的时候,可以一向强势的一方可以听一听。在国家层面的竞争,在科技、教育、军事、文化上,美国完胜,而且在二三十年内都不用担心会输给中国。也就是说在国家竞争上,美国并不用太担心中国。虽然美国或者中国网民解读为国家竞争,但这不是事实。

那么,为什么美国突然对中国下狠招?因为中国的企业开始染指当代最核心的劳动资料、生产工具——芯片。这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只有掌握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才可以赢取利润。在阶级层面上,资产阶级的利益受到威胁。这才是根本的原因。当今社会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全面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的最根本生产力在于算力,而算力的最主要工具是芯片,所以说芯片是当今最为核心的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要掌握这个最核心的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资产阶级就能赢取源源不断的劳动价值。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影响

资本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平等是资本主义的平衡价值。追逐资本,追逐“钱”是资本主义的主旋律。但只有闲置的钱才有可能成为可以产生利润的资本。在资本面前,人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却非常强调“平等”,其目的是用形式的平等来弥合社会矛盾。

当中国人富裕起来,闲置的钱增加了,资本的力量变大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钱和平等,对中国有了更广泛的,更深层次的影响。我们开始教育自己的小孩,要考个好学校,谋个好工作,有份好收入,实现财务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里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谁反对它,质疑它,那就是疯子、傻子,是异端。

可是,我们幸福吗?孩子幸福吗?

正是这个时候,马克思思想对我们更为重要。马克思总为强调的是——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包括了不受资本束缚的“人的全面发展”。这里说的“不受资本束缚”不是指有花不完的钱,而是指不以追逐“钱”为目的。马克思当然也强调平等,但他强调的是根本的平等,而非形式的平等。中国一直强调的社会再分配就是“平等”的一种表现和手段。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正道。美国,更优秀的是欧洲,有人、有一些政府,已经非常强调这点。中国——奉行马克思思想的国家,却没有足够强调这一点。是应该多读读马克思了。

余下的话是对杨照先生这档节目的推荐:

杨照先生在读马克思时有不一样的视角,甚至可以说更客观,更不为读者的位置所影响的视角。所以对我们经历过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来说,换一种角度来重新思考马克思思想是很值得的。

这一档节目是一个非常好的哲学入门节目,他除了介绍马克思思想之外,同时探讨了马克思思想的哲学背景和渊源,包括黑格尔等人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理想国”也整理了杨照先生的节目内容出了一本书,我准备找时间来重头读一遍,整理一份读书笔记。

[sc name=”marx” ][/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