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有时间意识,知道上学会迟到,能以自己起床为节点,对比出家里其他人日常常规的快与慢
通过发脾气来发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以大喊大叫的方式来发泄
表扬有作用,特别是老师的表扬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比较长久的坚持,例如画画与玩乐高
不太愿意出门,常常要呆在家里玩玩具
比以前更愿意与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并且声音响亮
开始有时间意识,知道上学会迟到,能以自己起床为节点,对比出家里其他人日常常规的快与慢
通过发脾气来发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以大喊大叫的方式来发泄
表扬有作用,特别是老师的表扬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比较长久的坚持,例如画画与玩乐高
不太愿意出门,常常要呆在家里玩玩具
比以前更愿意与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并且声音响亮
年过完了,今年买了不少吃的,有些受欢迎,有些则一般,还有买多的,记录一下供来年参考
炒货类:
瓜子、松子、山核桃、开心果
瓜子和开心果可以保留,一样1-2斤就够了。松子吃起来费劲,山核桃容易腻,估计热量也高
肉食类:
鸭舌头、肉脯、鱼片、鸭屯、周黑鸭、鸭脚
鸭舌头和肉脯可以保留,每样1-2包,鱼片销量不大,鸭屯家里人不爱吃;周黑鸭抽真空包装肉的口干不好
水果类
柚子10个,可以吃到15
今年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时刻为生活做准备”的话题似乎很流行。这个话题在鼓励人们更多地反省自我,享受当下,避免为未来过分地焦虑。
但是,也容易被误读: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工作?工作最基本的功能,是出售自己的时间换取货币。义务的、不能赚钱的“工作”,我们暂不讨论。
你再看一下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把时间留给自己的家人朋友。
“时刻为生活做准备”的意思就是,不把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
那么当我们把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候,我们计划做什么呢?我们需要怎么和自己相处,怎么和家人相处?我们自己需要什么?我们的家人需要什么?
对自己来说,需要时间去修复自己,去反省自己,需要必要的休息和可以让自己沉浸的爱好,需要人生的成长。
对于家人来说,需要陪伴,需要完成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需要相互帮助完成人生的成长。
那我们再来看工作。在我们付出时间来换取货币时,我们依然可以反省自己,如果工作本身就是兴趣爱好,甚至工作可以帮助你完成个人的成长,那么工作真的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非常非常幸运的一部分。
所以当我们再来看“时刻为生活做准备”这句话时,我们要看,我们这个准备过程,是否就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如果是,那我们就应该,感谢自己拥有这份幸运,如果不是,那么就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的准备?这样“准备”本身除了能够换取生活所需要的货币,对我们没有其他的意义。我们应该把“准备”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微博上跟网友学来的
将花椒泡水或者煮水,然后将姜末、葱末泡入花椒水中,然后过滤,用调味水调肉馅
面粉:淀粉=5:1
100G面粉混合20G淀粉,之前用的低筋粉,炸完脆脆的
里面可以根据想要的口味添加香料和调料,注意不要放得太咸
炸鸡炸物粉按比例混合后可以添加洋葱粉、大蒜粉、盐
帮大哥去拿药,去得晚了,医生办公室里挤满了人
医生说一个大哥,怎么一两年没来检查了(他的病要求3-6月检查一次)大哥说觉得没什么就不来
另一个大哥开药,跟医生抱怨过年期间断药了。我多嘴说了一句可以到药店买啊。大哥说药太贵了,400多一个月,要没有报销他是不会吃的。
400多一个月是这种病规范治疗必须付出的金额,如果不做治疗后期付出的成本可能是一次4万甚至是40万也挽救不了。
病情医治不好,有医疗技术的原因,也有医术之外的。
老妈子骨质疏松多年,一直没有正式面对,过完年被我抓去医院看门诊,挂的是特殊专家,病人众多。
为了节约专家的时间,病人的隐私被牺牲掉,一次叫入两个候诊的病人,由此从医生视角观察到一些病情以外的乐趣。
上午,我们前面是一对父母带着个男孩子来看身高。男孩子已经上初中二年级以上,身高只有140多。
医生问父母:男孩这一年长了有多少?
妈妈:嗯,嗯,不知道,没长多少吧
爸爸:转向男孩,问你呢,长多少了
男孩:(小小声的)8公分吧
爸爸:大点声,勇敢回答问题!你怎么可能长这么多
妈妈:不可能,你要长这么多就不来看了
下午,我们之前是个孕5月,有甲减的孕妇。医生查看完病历,大大的探了口气,说孕妇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有甲减的情况,自己已经知道情况,这次就应该在孕前就开始做检查了,怎么拖这么久才来。
孕妇说这个孩子本来不想要的,去流产的时候做B超才发现是双胞胎,才又保留了下来。
作为个旁观者,不能理解一个孩子不想要为什么两个又要了
在这记录一下小妞的成长过程。
小妞4岁半有多,绘画能力日渐见长。还学会观察,能对着实物用画笔记录。绘画中还带有她看过的绘本的影子。
拼乐高,做手工的技能也让人羡慕。
现在大概能认出五六十个字。自称会写一两个字,完全没有笔顺,写字就和画画一样。妈妈曾经试图教她笔顺。小妞似乎并没有兴趣。
小妞在记一些事情上似乎记忆力非常好。一天爷爷去看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我跟她说共产党。她就一下子记住了共产党这个词。
但在跟他讲三国演义时他总是记不住周瑜而常常问“那个“余”什么来着?”
一时也总结不出,小妞擅长记哪方面,或不擅长哪方面。
新画了两幅骑马图。把正45度角视角的奔驰的骏马画成正侧面视角,奔跑形态一下子没有了。
这就是没有结构练习基础的“悲剧”。之前的一些笔触练习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局限。
有必要增加一些结构练习进行临摹或者打稿。在反复的练习中,掌握绘画的结构。
看过电影“流浪地球”。很是失望。回家翻出小说重读。认真总结如下:
情节
小说《流浪地球》属中篇小说,篇幅并不长。故事完全可以在一部电影里讲完。然而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原封不动地演绎这部小说,而是选择了小说中地球掠过木星的片段进行了改编。
电影情节是这样: 地球坠入木星轨道。父子两人携手合力,在木星上的氢气与地球上的氧气混合后,点燃混合气体,将地球推离木星轨道。
小说的情节就是这样的: 经过了漫长的刹车过程,即通过众多强大的推动器阻止地球自转后,进入逃离阶段,地球穿过小行星带,从木星边缘擦过。巨大木星几乎占据了地球整个天空,随后星空从木星的一角露出。地球逐渐远离了木星。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先后因为地下城熔岩和通过小行星带时使用反物质炮弹失去妈妈和爸爸。
如此局部放大并改编情节,让电影看起来太不像小说了。
当然,也许小说的叙事太过平淡,不适合直接照搬。如果这样考虑,不如把电影名也改掉。
主题
常见的电影艺术主题是:爱,希望。电影“流浪地球”把“希望”足够地突出。如果把一些“为了搞笑”的套路去掉,可以看到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骨架。
小说的艺术主题比电影丰富得多。刘慈欣是个极其推崇科学与技术的人,所以在他的小说里除了对人类情绪、情感的描写外,更多地思考:人类的情绪、情感、道德等等在当下场景下重要的事情,在冰冷的宇宙现实中,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摘录其《三体》中一段序言印证我对刘慈欣的理解:
这是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也是一个生存与死亡的故事,有时候,比起生存还是死亡来,忠诚与背叛可能更是一个问题。
疯狂与偏执,最终将在人类文明的内部异化出怎样的力量?冷酷的星空将如何拷问心中道德?
在小说《流浪地球》中,也提到“希望”,是“我”的父亲提到的。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这就是一些评论说电影“流浪地球”保留了小说《流浪地球》的“神”的原因。
但通篇来看,小说《流浪地球》更多地是刘慈欣将人类现在价值观放在“科幻”这个特殊场景下的思考。
因此,我认为,这是两个“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