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第一自然——从不会写《春天来了》说起

家里小孩小学二年级,开始需要写短篇作文。作文题目——《春天来了》。

和她走在小区的小路上,聊起作文的事。她抱怨道:“什么春天来了?什么花儿开了?我看是,春天来了,叶子掉了。”一边说,一边捡着路上的落叶。

后来,和她的语文老师聊到这个。老师说,对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是什么鬼?我们的春天太不明显了。

我也不想让小孩硬搬书上写的春天。然后,就引导她写春天种红薯。因为我们以前种红薯的时候,带她去地里看过。一步步提示,总算勉强完成一篇作文。

我想,现在的语文作文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和信息化已经让一大半的小孩远离第一自然。伴随小孩成长的是手机、iPad、电子手表、电视。孩子们奔走在各种绘画、音乐、书法、体育、课程辅导……的大路上。

孩子们容易接触的大自然是人工的公园,(精心养护的、不能摘的)绿植、麻雀、老鼠、蟑螂……;很少可以把植物的枝叶摘下来顶在头上遮阴,到小溪里摸蛤蜊,捉各种昆虫,挖蚯蚓……。

孩子们的知识很渊博,可以分析大量的动植物照片,甚至可以说出它们的英文名及其生活习性。但走在泥地里,往往分不清哪地方是干的,哪地方是湿的,结果踩了一脚的泥……

而且这样的情况,难以改变。只有少量的父母在周末带着小孩去远郊,或者一些机构组织一些远郊的研学活动。成本奇高,收获甚微。

经济下行,父母为了生活焦头烂额。晚婚晚育,祖父辈力不从心,把手机、电视遥控器丢给孙辈,图个清静。城镇化,三代人离开熟悉的宗亲关系,置于陌生的环境中。大人很难像小时候那样走街串巷四处游荡,小孩也好不了多少。

我们留恋过去,试图让小孩回到“过去”,但真的要“醒醒”——回不去了。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现实,让孩子们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疫情下的泉州游

2022年夏天,新冠病毒大流行已两年半。中国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也有两年半。全国上下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疲惫和松懈。爱旅游的人按耐不住对大好世界的热爱,也开始“见缝插针”地,那怕冒着被隔离的风险,享受疫情带来的低价的机票和住宿费用。

为了让小妞多长点见识,我们也是希望每年带她出去走一走。先了计划了杭州及周边,后改为彰州、厦门、泉州,最后确定为单一地点——泉州。主要目的就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始点泉州的多元文化。

文化之旅,对未满8岁的小孩来说,“不好玩”——这是她在寄来家的明信片上写的关键词。在参观关帝庙、清静寺、天后宫的那天,小妞确实无聊。但对大人来说,短时间内(甚至就在一条街道上)亲身观看、感受多元宗教文化的差异,是其他地方无法实现的。

还好有提线木偶、南音、姜母鸭、烧烤、四果汤、腌制水果、开元寺、蟳埔村、大海,让小孩开心不已。

提线木偶,又称提线傀儡。我才发现,“傀儡”,两字原来是更通俗的用词。表演师傅说,所有的戏剧都源自木偶。不知道是否有证可循。但提线木偶操作难度大,估计不是木偶最初的形式。一个或多个表演师傅通过二三十根线控制木偶的身躯、四肢、头、手指、手上的物品,生动形象。虽然播放的是闽南话唱腔,大部分听不懂,只能分神去看舞台两旁的字幕,但表演师傅的神奇操作才是让人折服的看点。尤其是木偶由阿姆衣着突变少女霓裙的操作引起全场一阵惊呼。小妞在观看前体验了十多分钟用两根线来控制木偶走,了解操作的难度后,更是对表演师傅的技艺大为叹服。

插一句,按理说,我应该称表演师傅为艺术家。这是更显示对民族艺术的尊重。但民族艺术更接近我们,而西方艺术离我们更远。而“师傅”这词更亲近。

南音是闽南的戏剧形式。我对音乐没有多少感受能力。小妞却在泉州步行街闹市之中的一间铺面上看到最后一曲。相对大人,传统戏剧似乎更容易为小孩接受。这铺面大概是政府保留下来用于文化展示的。泉州步行街有好多街道,面积很大。这间铺靠近一个漏斗形街道(金鱼巷)的入口外。街道较宽,行人不多,可以摆上五排椅子却不影响路人行走。表演不收取门票。观众可以打赏点唱段。

除了泉州政府,泉州老百姓也深知历史和文化是他们的财富。一个看起来象网红自媒体的四五人小团队拍摄、采访。她们邀请采访小妞。小妞有点不知所措。

爱吃的人,在中国旅游,大概率上可以享受到口舌的快感。其他事情“没意思”,也可以得到弥补。泉州作为一个有航海历史的城市,大鱼大肉,作法也比较粗放。价格也很亲民,比南宁还要便宜一些。海鲜价格都不贵。基本都是人均七八十。

最好吃的是姜母鸭。老姜垫底,砂锅焖熟整只母鸭,剪成块后再加入调料接着焖二十分钟。香味飘上街。

早餐,吃面线糊。稍显粘稠的米线汤,加入根据个人喜好选购的虾仁、猪肝、五香卷……。有道是,“一碗面线糊,一碗山海味”。

晚上吃烧烤。泉州的烧烤,人们喝饮料和啤酒,没有广西划拳猜码的喧闹。我们去的那家,每周一歇业。不知道是否与其宗教信仰有关。门口供着关公像,定时上香。放着佛教的的音乐,成为店里的背景音乐。

与便宜的正餐相比,泉州的水果贵得惊人。而且味道、品相都与广西水果相距甚远,也比北京市面的水果也差很多。可能与其陆路运输不便相关。也许是因为味道和品相的原因,泉州人卖得更多的是甘草、酸梅味的腌制水果块和四果汤。四果汤,就是各种水果丁糖水。

四果汤等小吃在开元寺正门的西街上很多。当然西街上除了吃,还有很多创意品,西街上有一座可以上天台的二层小楼被泉州政府开发为游客服务中心,介绍开元寺东西两塔(镇国塔、仁寿塔)的建筑特点,销售泉州相关纪念品。在日落时分登上天台,夕阳正好落在仁寿塔的边上。酷热的夏天,很有机会看到绚烂晚霞映衬下的千年古塔。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原名“莲花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因此很多地方都有“开元寺”。泉州的“莲花寺”也是那个时候改称“开元寺”。由于开元寺非常有历史,观光时,最好提前一天在游客中心预约一位导游。不然,真的会错过很多。如它的大门(山门,天王殿)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据维基百科词条,是朱熹所撰,弘一法师书。当时,我完全没有留意到。

开元寺的佛像偏慈祥,没有把小妞吓到。可以是小朋友了解佛教的“入门寺庙”。哈哈!当然她不敢仔细端详那些佛像。要带小孩了解历史,就带她读读历史建筑里的碑文。小孩对历史就会有具体的认识。好在妈妈的历史和古文都不错,给小妞上了一课。

福建的雕塑工艺非常了得,与广东的木雕工艺不相上下。在开元寺中,最为生动的,就是大雄宝殿斗栱的“飞天乐妓”,虽没有民间木雕的繁复,但气韵生动。据说,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

大雄宝殿后面的廊道上写着对佛教教义的白话解释。没想到小妞居然感兴趣。领她说了一些,其中有一条“不二舌”。在休息的时候,她问我,如果“二舌”了,别人怎么知道啊?可见,看进去了,而且思考了。这就是旅游的具体收获。

福建一带喜欢红色。开元寺的壁都是红色的。而杭州灵隐寺的壁是黄色的。红壁很适合国人拍照,所有开元寺也成为民众拍照的网红地。

当然,最网红的是镇国塔、仁寿塔。木构石塔。石材的厚重感,木构的历史感,叠加在一起,给人非常稳定的安全感。经历近千年的风雨、地震、历史上的动荡,塔上的浮雕依然清晰、生动。

开元寺里还有弘一法师纪念馆。了解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里面感动我的是这幅徐悲鸿的“弘一法师油画像”补书题记。仰慕、谦卑,让人感动。

另外,开元寺还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点,其航海相关历史也是很值得了解的。从泉州的航海历史也能看到中国从开放走向封闭的历史。

开元寺,写到了这么多,觉得写得还远远不够,但又不知道应该再多写点什么。我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它太丰富了。

带女孩子去泉州玩,蟳埔村值得去。在村子里可以化妆蟳埔女,拍美照,非常好看。而且还可以近距离看到牡蛎墙和泉州“石入砖出”的建筑特色。

泉州,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