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进步时,我们仍然在犯错——读《Running on Empty》

作为孩子的父母,总会欣喜地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我们相信自己做得比我们的父母好。我们很多时候在努力地让自己和父母不一样。避免父母在教育自己时犯下的错误,希望这些错误不在自己的孩子上重演。因为我们的国家在进步,我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经济条件,所以我们确实在比父母那一代有所进步。

但我们也在犯错。通常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错误。有些父母很清楚自孩子的缺点,努力地帮助小孩纠正这些缺点。这样的父母以及他们的孩子都是幸运的。

但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原生家庭的枷锁。有一部分我们可以认识。更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改变。但很多的时候,我们甚至没有能力去认识。我们深陷其中,却毫不知觉。这种问题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甚至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而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我们父母也没有经历过。我们却不清楚对小孩的影响。直到发现自己的子女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现。这又是一段情感的困局。

我在看《Running on Empty》这本书时慢慢地发现它对我有帮助,也希望分享、推荐这本书给更多人,特别是已经做父母的朋友。希望他们也能从中获益。

《Running on Empty》读书心情

《Running on Empty》,已经看了两三章。

似乎在寻找出自己属于其中的哪种类型。真的是努力的,挣扎着自己的脑袋,甚至在想:作者写的是不是太经典,太明显的症状;而我属于那种非经典类型,不那么容易察觉或者不被作者归入哪个类型。

刚找一点类似的记忆,我总能找着另一些证据来反对。所以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急于求成,反而容易把自己错误标签到某个分类中。

当然,我还要看下去。

经过在北京两三年的心理治疗以后,当时感觉好了不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和心理医生谈的了。但回到广西,面对的情况似乎更糟糕。

我似乎是个慢性心理疾病患者,停不了治疗,停不了“药”。那么,我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我,都有设想我寻求这种心理治疗只是心理上的需要——去追求一个稳定的关系或者是一个没有顾忌的、安全的倾诉环境。一个安全的没有顾忌的倾诉环境,而且有人理解或者是设法站在我所在的位置去思考,可以安慰到我的心灵。但是,这种离不开治疗是不健康的或者说是一种依赖,所以我找来这本书看。(我甚至想不起来我从哪发现了它。)希望它对我会有帮助。

这本书真的写得很聪明,甚至给一些调查问卷帮助读者判断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这可能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常用技术。)里面有那么几道题我选择了“Yes”,所以希望继续读下去能有所收获吧。

最后的告别

在老爷的推荐下阅读了《最后的告别》,颇有收获

首先是羡慕美国人民,在生命的尽头能有这么种选择。虽然某些选项在作者看来并不是最优选择,但已经是很多国人渴望而不可得的。

作者还解释了在以前为什么老人家更容易获得尊敬。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播突破时间、空间、年龄的限制,使老人家的作用大幅度的降低了。这是个有意思的观点,但人还是有情感、有体验、有历练的,老人的左右不能完全替代,只是大家关注被转移了

作者谈到最好的选择是了解病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意愿,并且尊重这个意愿,而不仅仅是通过抢救来延长生命。在文中作者经历的大部分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都选择了和家人在一起,接受了临终关怀服务。

人归根到底还是有情感的动物,这也是我认为老人同样存在价值的原因

我会帮助我的家人理清最后阶段的选择,并且尊重并努力实现他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