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感观——太原、大同行

引言:文物展带来的念想

2024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了“霸府名都——太原市博物馆藏北朝隋唐文物展”,柔美和善的佛像打动了我们,因此燃起了我们去山西旅游的念头。

一、知识准备:书单、纪录片

因为去旅游的念头起得早,所以有更长的时间做准备。从图书馆借阅了《山西深度游》、《魏晋南北朝》(川胜义雄)、《中国古代建筑考》(林徽因)、《跟随梁思成仿古寻迹》(张可群),找来两部纪录片《云冈石窟》(CCTV)、《大同风华》(凤凰卫视),和几本杂志《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0期“营造学社”,2024年第12期“看懂考古遗址”。加上之前看的陈丹青的《线条的盛宴》,算是准备了一些基础知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魏晋南北朝》提供了历史大背景。从中了解到,东汉以后,国家分崩离析,战乱不断。汉人贵族体系崩塌,异族入侵,汉文化却走向融合,扩张影响到朝鲜、日本。这样的历史大背景至少让我在面对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名称时,不至于茫然。而带着这样的历史理解,可以引出一些相关的地理、文化问题,以便在旅行途中观察与思考。如为什么北魏把首都放在大同?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辽金元、清后,山西有多少少数民族?

本来没打算去晋祠,但因为林徽因的《中国古代建筑考》改变了看法。由于山西是古建大省,读一本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方面的书,借梁林二人建筑大师的视角来看古建,一定是有益处的。《中国古代建筑考》虽然是一本学术类的书籍,但里面有林徽因的真情实感,让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学家为什么会喜欢古建,或者说一座古建究竟是用什么感染了建筑学家。

《跟随梁思成仿古寻迹》让我了解了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在古建调研中的部分工作细节。如果没有营造学社的努力,我们很难重新认识到古建的价值。在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前后,文献不足,交通不遍,……。当我站在古建之前,有时会想象梁林当初是如何到达这里,又是如何被感动,如何爬到建筑上测绘的。《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0期对营造学社做了非常精彩的回顾报道。(其中两个片段,让我几近落泪。)

央视的《云冈石窟》可以帮助了解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可以和《魏晋南北朝》结合在一起看。

陈丹青的《线条的盛宴》从一个画家的角度看北齐壁画,对参观北齐壁画博物馆非常有帮助。《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12期“看懂考古遗址”也介绍了北齐壁画博物馆的由来。

补充说明一下:从山西回来,有听了《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30期“在晋东南”、《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34期“魏晋风度”,做为拓展知识。然后考虑了解一些佛教知识,因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息息相关。没有佛教知识,在旅游过程中,有太多的不懂。

 二、感观之旅

此处太原、大同之旅,感观到的可以分为6类:古建、儒道佛、历史博物馆、煤炭、饮食,人。

2.1 古建

一共探访了晋祠、善化寺、华严寺、浑源永安禅寺、云岗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 七座古建。这里仅对建筑本身的感观展开。

关键词1:木头
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大木头起到承重和结构的作用。在明清之前,砖墙的承重能力都较差,所以整座建筑主要靠巨大的木构承重和构架。正因为如此,唐宋辽金的建筑将木构技艺发展到极致。
其中应县木塔给我印象最深。以木头为最主要材料建成的应县木塔内有5层。每层都有高大的佛教造像。高达67米的木塔,在承受如此重量之下,能在近千年的历史屹立不倒。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工艺。

关键词2:壁画
在古建和古墓中,都可看到大量的壁画。古建壁画以佛教、道教的神和故事为题材,通常造型巨大,形象奇特,对我等不了解宗教故事的人构成很大的震撼。壁画颜色经近千年历史仍然鲜艳夺目。可见当时的颜料工艺已非常卓越。其中大量使用青金石作为颜料原料,必然促进中外贸易交流。

关键词3:彩塑
在壁画看到的是奇幻的造像,在彩塑看到的则写实的灵动。当然,彩塑也有狰狞的罗汉,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写实的造型。仿佛古人就在身边。非常非常的亲近感。

关键词4:用途
这是听“善化寺马老师”讲解,收获最大的一点。古人耗费巨大的财力与人力建造这些建筑,在宗教、文化,乃至军事,都是有其用途的。往大了说,选址有什么样的考虑?往小了说,为什么要在寺的后墙开一个矮窗?

如华严寺位于大同的西城门附近,是西夏使节进入平城(大同)的必经之路;善化寺位于南城门附近,是北宋使节进入平城的必经之路。两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是帝王彰显国力,形成心理震慑的工具。应县木塔更是如此,位于雁门关外,高大雄伟,技艺精湛,是辽国向北宋秀肌肉的产物。

虽然我查不到资料支持这样的说法,但至少“言之有理”。这样的思路,是可以保留的。

再如,善化寺大雄宝殿坐北向南。在冬季,高纬度的大同,从早晨到傍晚,阳光由三面大门斜照到地面,映射到过去、现在、未来三座大佛身上。犹如在舞台中打上三道巨大的射灯,正好突出表现了神的力量。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坐西向东。在将要日落西山时,阳光穿过西墙的矮窗,给大殿的佛像打上背光……

2.2 外来宗教对原有文化的冲击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个平静的旅程。中国古代曾发生四次大规模的反佛运动,合称为”三武一宗”,分别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统治时期。佛教的传入对儒家和道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心性论、修养方法等方面进行自我革新和发展。儒家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自觉,而道教则加强了仪式和制度建设,对宇宙和生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探索。这些冲突与融合,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在许倬云的著作中找到精彩的论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发起的灭佛运动,以及孝文帝时期云冈石窟的修建。拓跋部的统治者们,从拓跋珪到拓跋焘,都重视汉人崔浩的意见,而崔浩本人是道教的信徒。在一次地方起义中,佛教寺院被发现藏有大量武器,这激怒了拓跋焘,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然而,随着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文成帝即位,他接受了昙曜法师的建议,支持其主持开凿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结合了北魏开国五位皇帝的形象,体现了外族统治者利用佛教来增强统治合法性和民众认同的策略。

今天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为我们理解古代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提供借鉴。在大同华严寺附近的基督教堂顶楼,以及通往云冈石窟的路上正在建设的基督教堂上,都可以看到”神爱世人”的标语。我认为,在现代,随着民众识字率的提高,标语式的宣传手段更适合现代社会;而在古代,具象的佛像和绘画更适合当时的民众,而儒家、道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后补:”王博:佛像东传与北魏北齐佛造像“:史载佛教初传之际,善以形象教人,所谓“以像设教”,被时人称为象教,这提醒我们佛像在佛教传播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北魏政权在文化上虽然落后于南朝,但通过全面接受汉文化,以及借助当时兴起的佛教文化,寻求在文化竞争中取得优势,是符合逻辑的选择。

我们参观的佛教建筑如今都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再有僧侣和香火。据出租车司机介绍,当地人上香祈福多选择五台山。从《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30期的”在晋东南”一文中了解到,山西农民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即使寺庙破败不堪,只剩下一段地基,他们仍会虔诚地上香祈福。

2.3 历史博物馆

“地上文物,看山西。”说得可是古建?走进山西省博物院、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你也会被山西的地下文物震撼到。

山西省博物院是一座纯粹的历史文物博物馆。对比来看,广东省博物馆保罗了广东省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木雕、砚,以及一些海外的临时展出。山西省博物院4层楼8个展厅,都在讲山西的历史文化,全部都是文物。另有一座青铜器博物馆,展出一次青铜器大案中破获的青铜器文物。可见,山西文物的丰富程度。

逛了两次山西省博物院,一次讲馆内讲解,听完,没有时间回头细看。然后,重新约了半天,对感兴趣的文物再细看了一遍。印象深刻的是古墓壁画、青铜器、佛像: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坐落在北齐太尉徐显秀墓地上方。陈丹青《线条的盛宴》提供了墓地现场影像资料,《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第12期“看懂考古遗址”对墓地的发现、博物馆的由来有精彩的讲述。

古代中国绘画的线描技艺被陈丹青称为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真正的文化自信。对我的心灵撼动直到一个多月后的今天仍然记忆犹新。

可惜的是,时间有限,没有安排参观青铜器博物馆和大同市博物馆。

2.4 煤炭

如果这趟旅游只看古建、博物馆,不理会“山西是中国产煤大省”的事实,不思考煤炭对山西的影响,那么肯定觉得空缺了什么。

时至今日,煤炭消费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费。根据《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4)》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增长了5.6%,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5.3%。2023年,山西煤炭产量13.5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28.81%,名列全国第一。

据山西导游的回忆,人们对山西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山西人黑”,因为山西煤矿多。这个逻辑也是清奇哈。

如今的山西已经经常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大概得益于煤炭开采和利用技术的进步。

我们去参观了中国煤炭博物馆,坐了模拟矿道里的矿车。出来的最大感慨就是再也不要在那样狭小的矿道坐那样拥挤的矿车了。真心希望,人类能全面地、安全地使用清洁能源。

2.5 饮食

太原的饮食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模糊地记得羊市街的清真小店的糖油饼和北方豆腐脑合我胃口。可能与家人对面食不感兴趣相关。不过,在绿皮火车上,和一位大同人聊饮食时,他说,太原没什么好吃的,还是大同好吃的多。我们几个外地人很是认同他的观点。

点评美食不是我的长处。但不写两句,总是缺陷。只能列举一下。

龙聚祥烧麦馆的羊肉雪花烧卖,皮薄馅大,香嫩多汁,没有膻味。最美的是收口处折出的花纹,像极了牡丹的花瓣。

老徐早点的羊杂粉。很是喜欢大同的羊杂,羊肠特别的鲜嫩。油很大,而且是红油。好吃是好吃,但我只能尝个新鲜,不能连续吃这么油腻的早餐。

紫泥369粗粮季的黄米凉糕,很受小朋友喜欢。招牌茄子,外酥里嫩。北方的茄子让南方人爱上吃茄子。炭烤肘子套饼,肉质软嫩,皮微微脆口,油香四溢,配上辣椒酱、辣椒面、腊八蒜、馍馍头(套饼)一起吃,好吃。

峭壁羊馆,在大众点评买了98的双人套餐,三个人吃撑了,没吃完。山西的菜,便宜,量大。砂锅羊排烀土豆,羊排配土豆很香。一个大拼盆,包含羊的各个部位。我最爱吃的还是羊肠,好嫩,而且不像猪粉肠那样带有油脂。

2.6 人

在绿皮火车上和山西人聊天,我特意问了“山西的少数民族多吗?”他们都说很少。但我留意到山西身材健硕的人不少,显然有别于我们对汉族人的刻板印象。我开玩笑说,如何一个身材健硕的山西人正面向我扑过来,我必须先尽可能地闪开,然后伺机和他搏斗。毫无疑问,部分山西人身上流着北魏鲜卑人的血液,只是在民族认同上已经完成认同自己是汉人。

大同人开车可能开出了在草原上骑马的感觉。开得快,压线,甚至开到对向车道超车。

山西人还有一个特点很突出。我在几家小店吃饭时都听到两个男人一起吃饭时聊男女情感问题。让我想起太原的一个出租车司机说,山西男人9点多都回家了,所以街上人少。如何9点多还不回家,就得向家里解释。可见,山西男人顾家,重视和家人的情感。

想起大学时的山西同学。想不起女生有高声的时候。男生,称兄道弟,性格豪迈。再结合山西见到的建筑、绘画,了解到的晋东南对佛教的崇拜。自然想到山西人会深深地受到山西文化的影响。

泉州-广州,记疫情中与疫情后的两次旅行

新冠强力防控在去年十二月结束,疫情后的经济并没有迅速反弹,而是继续低。很多人出去游玩的心情倒是很热切。旅游的人流就像大堵车之后,突然放了绿灯,一路狂飙。

我们选择了广州,一方面因为拮据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因为高涨的住宿费用,所以选择了一个经济实惠的高铁就可以到,住宿费用不算太高的城市。这个城市,像我们去年去的泉州一样,历史悠久的口岸城市。

也因为广州和泉州的这一点相似之处,在我回来之后不免把这两次旅游做了一番对比。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时点,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大的博物馆一样。和宗教可以在一条街道,或者是在一个村落里面展现自己的特色。在广州,我却无法寻觅到类似的感受。就大的城市氛围而言,广州是当下的,泉州是厚重的。

再细看城市的细节,广州有很多博物馆、美术馆。以为时间有限,我们只去了广东省博物馆、粤剧文化博物馆、海关博物馆、和美术馆、镇海楼、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圣心大教堂。没有去大元帅府纪念馆、农讲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用女儿的话,“以前来广州,主要是吃和玩,没发现有这么多博物馆啊。”

因为广州是近现代来重要的港口和重要的革命起源城市。革命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特别的多。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中国近代所遭受的屈辱以及革命的艰辛。不清楚是否也因为革命,广州留存的清朝之前的建筑非常少见。我知道的仅有镇海楼(洪武年间,非常值得去)。没有了解泉州建筑的年代,但我清楚它的开元寺始建于唐代。泉州没有明显的近代历史景点。

广州有大佛寺,位与繁华吵杂的北京路步行街上。我们没有拜访。查到的信息是,寺庙真在举行“生命意义”讲座。类似的非常接近生活的活动,在圣心大教堂也有。而据一位佛教方面的教授说,这类活动是宗教在当下现实的职责之一。这种感受,与泉州开元寺的古朴和肃穆差异很大。圣心大教堂更是打卡圣地,人流如织,处处都是摆造型,拍照片。

圣心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

大概因为广州的“当下”,女儿表现出更多、更广泛的兴趣。在陈家祠看屋顶的灰塑、室内折扇展、麦秆画;在粤剧文化博物馆看粤剧;在广东省博物馆看宝石、潮州木雕;在海关博物馆看建筑、海关历史。还有和美术馆的建筑和美术,镇海楼介绍的广州历史,都非常感兴趣。没有在泉州时的“不好玩”。

和美术馆

在广州,每天行走1万7到2万步。仍然能一周之内增重2斤,只能怪“吃在广州”了。没有特意为了吃跑远路,城市便捷楼下的鱼汤米线、竹升面足够激发味蕾。旁边小店卖的肉包、玉米香肠卷也吃了三个早上,味道很不错。大鸽饭的烤乳鸽,更是让女儿挂念了两年,再次吃上。向群的大众点评两人套餐,每个菜都特别满意。与泉州的经济实惠的大鱼大肉相比,广州菜精细、清淡又好味,当然价格还是贵不少的。

广州,大概我们还会再去玩上两三次。

疫情下的泉州游

2022年夏天,新冠病毒大流行已两年半。中国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也有两年半。全国上下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疲惫和松懈。爱旅游的人按耐不住对大好世界的热爱,也开始“见缝插针”地,那怕冒着被隔离的风险,享受疫情带来的低价的机票和住宿费用。

为了让小妞多长点见识,我们也是希望每年带她出去走一走。先了计划了杭州及周边,后改为彰州、厦门、泉州,最后确定为单一地点——泉州。主要目的就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始点泉州的多元文化。

文化之旅,对未满8岁的小孩来说,“不好玩”——这是她在寄来家的明信片上写的关键词。在参观关帝庙、清静寺、天后宫的那天,小妞确实无聊。但对大人来说,短时间内(甚至就在一条街道上)亲身观看、感受多元宗教文化的差异,是其他地方无法实现的。

还好有提线木偶、南音、姜母鸭、烧烤、四果汤、腌制水果、开元寺、蟳埔村、大海,让小孩开心不已。

提线木偶,又称提线傀儡。我才发现,“傀儡”,两字原来是更通俗的用词。表演师傅说,所有的戏剧都源自木偶。不知道是否有证可循。但提线木偶操作难度大,估计不是木偶最初的形式。一个或多个表演师傅通过二三十根线控制木偶的身躯、四肢、头、手指、手上的物品,生动形象。虽然播放的是闽南话唱腔,大部分听不懂,只能分神去看舞台两旁的字幕,但表演师傅的神奇操作才是让人折服的看点。尤其是木偶由阿姆衣着突变少女霓裙的操作引起全场一阵惊呼。小妞在观看前体验了十多分钟用两根线来控制木偶走,了解操作的难度后,更是对表演师傅的技艺大为叹服。

插一句,按理说,我应该称表演师傅为艺术家。这是更显示对民族艺术的尊重。但民族艺术更接近我们,而西方艺术离我们更远。而“师傅”这词更亲近。

南音是闽南的戏剧形式。我对音乐没有多少感受能力。小妞却在泉州步行街闹市之中的一间铺面上看到最后一曲。相对大人,传统戏剧似乎更容易为小孩接受。这铺面大概是政府保留下来用于文化展示的。泉州步行街有好多街道,面积很大。这间铺靠近一个漏斗形街道(金鱼巷)的入口外。街道较宽,行人不多,可以摆上五排椅子却不影响路人行走。表演不收取门票。观众可以打赏点唱段。

除了泉州政府,泉州老百姓也深知历史和文化是他们的财富。一个看起来象网红自媒体的四五人小团队拍摄、采访。她们邀请采访小妞。小妞有点不知所措。

爱吃的人,在中国旅游,大概率上可以享受到口舌的快感。其他事情“没意思”,也可以得到弥补。泉州作为一个有航海历史的城市,大鱼大肉,作法也比较粗放。价格也很亲民,比南宁还要便宜一些。海鲜价格都不贵。基本都是人均七八十。

最好吃的是姜母鸭。老姜垫底,砂锅焖熟整只母鸭,剪成块后再加入调料接着焖二十分钟。香味飘上街。

早餐,吃面线糊。稍显粘稠的米线汤,加入根据个人喜好选购的虾仁、猪肝、五香卷……。有道是,“一碗面线糊,一碗山海味”。

晚上吃烧烤。泉州的烧烤,人们喝饮料和啤酒,没有广西划拳猜码的喧闹。我们去的那家,每周一歇业。不知道是否与其宗教信仰有关。门口供着关公像,定时上香。放着佛教的的音乐,成为店里的背景音乐。

与便宜的正餐相比,泉州的水果贵得惊人。而且味道、品相都与广西水果相距甚远,也比北京市面的水果也差很多。可能与其陆路运输不便相关。也许是因为味道和品相的原因,泉州人卖得更多的是甘草、酸梅味的腌制水果块和四果汤。四果汤,就是各种水果丁糖水。

四果汤等小吃在开元寺正门的西街上很多。当然西街上除了吃,还有很多创意品,西街上有一座可以上天台的二层小楼被泉州政府开发为游客服务中心,介绍开元寺东西两塔(镇国塔、仁寿塔)的建筑特点,销售泉州相关纪念品。在日落时分登上天台,夕阳正好落在仁寿塔的边上。酷热的夏天,很有机会看到绚烂晚霞映衬下的千年古塔。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原名“莲花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因此很多地方都有“开元寺”。泉州的“莲花寺”也是那个时候改称“开元寺”。由于开元寺非常有历史,观光时,最好提前一天在游客中心预约一位导游。不然,真的会错过很多。如它的大门(山门,天王殿)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据维基百科词条,是朱熹所撰,弘一法师书。当时,我完全没有留意到。

开元寺的佛像偏慈祥,没有把小妞吓到。可以是小朋友了解佛教的“入门寺庙”。哈哈!当然她不敢仔细端详那些佛像。要带小孩了解历史,就带她读读历史建筑里的碑文。小孩对历史就会有具体的认识。好在妈妈的历史和古文都不错,给小妞上了一课。

福建的雕塑工艺非常了得,与广东的木雕工艺不相上下。在开元寺中,最为生动的,就是大雄宝殿斗栱的“飞天乐妓”,虽没有民间木雕的繁复,但气韵生动。据说,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

大雄宝殿后面的廊道上写着对佛教教义的白话解释。没想到小妞居然感兴趣。领她说了一些,其中有一条“不二舌”。在休息的时候,她问我,如果“二舌”了,别人怎么知道啊?可见,看进去了,而且思考了。这就是旅游的具体收获。

福建一带喜欢红色。开元寺的壁都是红色的。而杭州灵隐寺的壁是黄色的。红壁很适合国人拍照,所有开元寺也成为民众拍照的网红地。

当然,最网红的是镇国塔、仁寿塔。木构石塔。石材的厚重感,木构的历史感,叠加在一起,给人非常稳定的安全感。经历近千年的风雨、地震、历史上的动荡,塔上的浮雕依然清晰、生动。

开元寺里还有弘一法师纪念馆。了解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里面感动我的是这幅徐悲鸿的“弘一法师油画像”补书题记。仰慕、谦卑,让人感动。

另外,开元寺还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点,其航海相关历史也是很值得了解的。从泉州的航海历史也能看到中国从开放走向封闭的历史。

开元寺,写到了这么多,觉得写得还远远不够,但又不知道应该再多写点什么。我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它太丰富了。

带女孩子去泉州玩,蟳埔村值得去。在村子里可以化妆蟳埔女,拍美照,非常好看。而且还可以近距离看到牡蛎墙和泉州“石入砖出”的建筑特色。

泉州,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

嗨呀撩螺——小城市的风味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的记忆正在消失。但在北大桥头仍能撩上螺——这是南宁的说法,用正统普通话就得说“吃上螺蛳”了。

路边,电瓶车停上一溜。都是来吃玉林小吃、烧烤和螺蛳的。因为吃螺蛳要用牙签把螺肉从螺壳里挑出来,所以南宁人又形象地称之为“撩螺”。结合电影《刘三姐》里的山歌调调,有“撩螺”的小年轻高兴地唱道“嗨呀撩螺”,就带上手套捡起螺蛳,“撩”起那微酸辣的鲜味螺肉。

饮食的场地,就是小小的折叠桌,或者水泥墩上放上的一块桌板,甚至是树根围档加铺的瓷砖。简陋,却特别配得上这简单的“撩螺”小吃。别具小城市的风味。

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南宁游有感

这两年南宁市发展迅速。在南宁市南边建起了五象新区。开阔的道路,密集的商业办公建筑群,购物商城,还有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广西体育中心,园博园,以及包括万达茂、方特等文化旅游功能。加上五六条地铁线路建设,南宁大手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沿着邕江,做了一系列的绿化、园林设计、灯光设计。除了增加民众的健身娱乐场所,增加居民幸福感外,对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虽然也许可以提高江边的房价,增加一些夜游邕江的旅游项目,但对比庞大的经费投入来说,不算合适的“买卖”。

今天晚上去逛新开发的“三街民居群”,发现就在南宁开发较早的步行街后面。搞起设计来古色古香,加上游客人头涌涌,一走神,偶尔有走在成都宽窄巷的错觉。没想到政府居然挖掘出这样的历史文化“卖点”。这倒是切实地可以促进消费。政府的建设目光和以前大搞商业中心有了很大的不同。

中国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思路,更大的自信和目光,全面发展。

东北人

由于在东北念大学,所以有很多的东北同学。参加工作后,又结交了不少的来自东北的同事。因此,接触到东北的文化,对东北有体感的认识。不少东北人很有才能,学业、工作出色。其中口才上佳者大有人在。论学识,论胆量,不比其他地方的人差,或者更强。

然而,恐怕东北人自己也承认东北人在外名声不好。有一次在北京的一家小店吃汆白肉,问起老板娘是哪里人。老板娘说是东北的,然后很不好意思地说:东北人名声不太好啊。

生命中,被东北人伤害有三次:一次是在东北被抢劫。虽然不知道是不是东北人干的,抱歉内心里把这账算在了东北人头上。一次是在北京火车站被东北人扇了一记耳光。说得来很屈辱。两个东北人插队买票。本来怕事的我并没有言语。因后面的大姐对我说,“他们插队。别让他们插队。”……然后在售票大厅门口,被其中的一个东北人扇了一记耳光。把眼镜都打飞了。我很清楚我打不过他们。但没有警察在那附近。第三次是被三个东北人设局骗了钱。

所以虽然在东北呆了5年多,但对“东北人”这个词并没有太大的好感。(我需要声明,这不影响我与同学、同事保持关系。他们作为个体,仍然是我可敬、可爱的人。)

对。还有一次,一名同事因为坐出租车与一名东北人发生口角,被捅身亡。

我在想,是什么造成了一些东北人做这些坏事?是什么造成东北人离开他们的家乡遍布全国各地?在广西的大小城市都很容易听到熟悉的东北口音。

天气寒冷、经济地位衰落、外来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仍至伪满州国的历史,对东北人的现在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融入各地的东北人对本地的文化,本地文化对这些东北人,以及身在异乡的东北人的心态,他们仍然留在东北的亲人们的心态,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真希望有人研究这些,并且可以对各方面都有所帮助。

海门:干净,有文化气息

海门是南通的一个县级市,和上海几乎隔江而望。

从上海浦东机场上绕城高速,再上沪陕高速,穿8.9公里(网友发的数据)的长江隧道,崇明岛,跨江大桥,再沿江路走一段就进入海门市。

沿路看到棋盘式的水系,惊讶地想“为什么这么笔直?是谁在什么时候开凿了这样的水系?”水系干净,未见塑料垃圾。部分水系还搭着木制的平台,方便登船。

经济发达的海门市有大量农田,没有看到丢荒的。相反,农民惜地,小块的农地也种上油菜。

海门制造业发达。村落里散落各种工厂。当我看到路边小村子有一家陈列整齐、装修考究的服装店时,十分惊讶。

进入海门市区,干净、漂亮,绿化景观做得细致,道路平整,十字路口装有自行车等待遮阳棚。坐车穿过一片生活区时,发现河边的护栏都是石材做得,柱头上刻着小狮子。一下子就把杭州的感觉带给我了。

潮州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是本次潮汕之旅最惊喜的景点。

感观上最大的刺激来自每天晚上8点和9点分别两场的广济桥音乐灯光秀。在杭州,西湖音乐喷泉震撼了我的视听。婉转的《梁祝》与充满力量的喷泉结合,两种艺术形式相互支持、烘托,给予观众更大的感观体验。但因为事先并不知道广济桥的灯光秀是音乐灯光秀,所以当桥上所有灯光熄灭,传统戏剧音乐响起时,收到更大的惊喜。这场秀的设计团队,利用桥的长度、桥上亭榭的高低,用不同颜色的灯光配合传统戏剧音乐的节奏。一切完全超出我的认识和想象。

随后的一曲《潮州人》。据查,词曲唱:元朝,原创音乐。恰好歌词里提到了广济桥,很应景。也唱出了潮州人的自豪感。想想一个小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可以看到上千年的文化古迹,内心里会留下怎么的印迹?对家乡肯定会充满念想。

看完灯光秀,第二天自然要去走走广济桥。开合式的广济桥最中间的部分,每天白天用浮桥连接,下午再把浮桥打开,船只可以在晚上穿行。

广济桥上看韩江
广济桥上看韩江

桥墩还是以前的老桥墩,桥面都是新修复的。政府出一部分、企业出一部分、个人捐一部分。其中,少不了李嘉诚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