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好的工作

最近新入职的工作又走到一个十字路口,让我不得不开始再次开始思考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才是一个好的工作。在得出结论之前,先让我把现状记录下来

现在在一家上门提供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在看好行业的前提下,我主动联系了公司,申请加入,并顺利的通过了面试。我的岗位是销售主管,由于公司在新展业阶段,一方面既要自己摸索,另一方面还要招募和培训组员。说实话在刚开始的头两个礼拜,压力非常大,一方面是对展业方式的不了解,另一方面来自对自己是否合适做销售的疑问。在摸索了几周之后,大概的搞清楚了展业的模式,这时候就很淡定了。

在了解业务之后,遇到了和公司管理层在管理风格上的冲突。一方面是管理层的管理风格以口述为主,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和计划性;另一方面,我和管理层对工作和生活边界的定义不一样。公司多次在放假期间要求销售人员制定销售目标,而我的要求是工作和生活是有边界的。最重要的一点差异是我们对工作的理解不一样。管理层每次谈到工作都是指向钱,而钱只是影响工作选择的一个条件而已。更为重要从工作中可以获得什么,满足感是我觉得最为重要的,而满足感又来自工作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的肯定有能力的提升的关系,也有建立良好关系的原因,包括其他。

所以回过头来看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一个好的工作,能带来满足感,能提升自我,能建立良好关系,能有合理收入的工作才是一个好的工作

如果对照这几项要求,这份居家养老公司的销售工作并不是那么理想,虽然行业很有发展前景。作为销售人员,我们就像是外卖行业的骑手,甚至比骑手还要更盲目一些,到处去找隐藏起来的客户。在销售过程中,我们既没有与客户建立太多的联系(申请意愿强的客户,联系仅限于填写申请表以及退回身份证的一两次,没有申请意愿的客户联系都是弱联系),也没有在这份工作中获得提升,至少对于我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我在考虑更换了

只有强者才值尊重

今天周末,收到客户催实验进展的微信信息。大概是因为年轻又着急的原因,客户的言语紧逼。而我呢,最近可能要面对工作的变动,工作的内容也多,到周末想休息一下,却遇到沟通不畅的客户,火气就上来。

之所以面对客户的紧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在这就不一一分析了。从事专业服务行业,需要面对很多的问题。需要公司管理、项目管理的保障,也需要在客户压力面前,坚持专业的基本原则。这些,现在所在的公司以前没有做好,现在也没有。

在专业服务行业,做强自己,更为重要。不然,客户很容易质疑服务的专业性。实力不强,是无法得到尊重的。弱者得到的“尊重”只是礼貌而已。

育种,过高的门槛

虽然中国人口增长迅速减缓,但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结构已经发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以前主要摄入植物,到现在肉食比重大大增高。中国人对土地生产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培育更高品质的农作物,成为农业的重要需求。

迅速变化的需求使用于以前缓慢的育种技术,已经难以满足。

虽然随着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基因分型技术的不断普及,高通量自动化的表型统计技术以及气候土壤等环境等统计技术,决策辅助技术远远落后于分子技术或组学分析技术。基于分子辅助育种的现代育种策略仅在个别跨国大型种业公司中运营。

大规模的、技术密集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开拓性的育种方案,很多时候都在秘密的进行。其细节并不发表。

这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国家,产业发展落后的国家而言,农业育种的门槛变得太高了。由于育种是一件极费时间的工作,加上各种技术和知识的不透明,落后者很难有后发优势的机会。

新内容时代——新媒体发展记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时间日益的碎片化。阅读速度也加快。面对不确定的碎片时间,人通常会选择快速地阅读,以避免在一个不确定碎片时间长度结束时不得不终止阅读。所以短篇的微博、段子容易流行。微视频也得以快速的发展。长篇的文章也要突出重点,俗称划重点。

不少人是对这种状态表示担忧。

另一方面,除了以前的传统内容制造组织,现在一些生产厂商、以前默默无闻的个人,都在尽力挖掘内容,撰写长篇文章。

虽然这些长篇文章也会划重点,但是内容确实非常有益。对内容制造者来说,内容能给他带来流量,也就有可能带来广告的收入或者流量变现的机会。

以生物技术为例,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生物公司,都在努力地制造内容,介绍自己业务相近的、相关的内容——研究进展、行业发展趋势等等。有的文章甚至一口气详细解读介绍五六篇SNC文献。而且这种大工作量的内容产出,基本上保持在一周一次的频率。这已接近以前传统内容生产商的工作强度。

同时,这也大大提高了研究者获得科研信息的效率,减少了研究者阅读非母语文献的劳累。

研究者可以通过关注与自己研究相关的企业公众号或一些个人公众号或者知乎等相关企业号,跟踪非常专业的领域的研究进展。这些非常专业的领域很可能是以前的传统内容生产商无法跟进的。

繁忙的医生

提前十分钟来到主任办公室的门口。进进出出的白大褂中,看到一个短发的身影。同事喊道“于主任”。回头一看:“马上开会,现在没有时间哦。”然后快速走开。这是医院里非常熟悉的繁忙场景。

十多分钟后,这位于主任出来找我们,匆匆打开一间宣教室的门。开灯,开空调,一气呵成。

并没有坐下来,扶着椅背就开始说,实在太忙了,但是医院要求我们做科研。我们也没有办法,没有时间去做。……

这是中国医院里非常常见的现状。高强度的医疗工作,培训,交流,做起科研来,匆匆忙忙,加上生物学知识先天不足,很容易出漏洞。

大概在国外也如此。除了制度要求,科研也可以是医生的“兴趣爱好”,总有一些医生可以用业余的时间和精力把科研做得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