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第一自然——从不会写《春天来了》说起

家里小孩小学二年级,开始需要写短篇作文。作文题目——《春天来了》。

和她走在小区的小路上,聊起作文的事。她抱怨道:“什么春天来了?什么花儿开了?我看是,春天来了,叶子掉了。”一边说,一边捡着路上的落叶。

后来,和她的语文老师聊到这个。老师说,对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是什么鬼?我们的春天太不明显了。

我也不想让小孩硬搬书上写的春天。然后,就引导她写春天种红薯。因为我们以前种红薯的时候,带她去地里看过。一步步提示,总算勉强完成一篇作文。

我想,现在的语文作文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和信息化已经让一大半的小孩远离第一自然。伴随小孩成长的是手机、iPad、电子手表、电视。孩子们奔走在各种绘画、音乐、书法、体育、课程辅导……的大路上。

孩子们容易接触的大自然是人工的公园,(精心养护的、不能摘的)绿植、麻雀、老鼠、蟑螂……;很少可以把植物的枝叶摘下来顶在头上遮阴,到小溪里摸蛤蜊,捉各种昆虫,挖蚯蚓……。

孩子们的知识很渊博,可以分析大量的动植物照片,甚至可以说出它们的英文名及其生活习性。但走在泥地里,往往分不清哪地方是干的,哪地方是湿的,结果踩了一脚的泥……

而且这样的情况,难以改变。只有少量的父母在周末带着小孩去远郊,或者一些机构组织一些远郊的研学活动。成本奇高,收获甚微。

经济下行,父母为了生活焦头烂额。晚婚晚育,祖父辈力不从心,把手机、电视遥控器丢给孙辈,图个清静。城镇化,三代人离开熟悉的宗亲关系,置于陌生的环境中。大人很难像小时候那样走街串巷四处游荡,小孩也好不了多少。

我们留恋过去,试图让小孩回到“过去”,但真的要“醒醒”——回不去了。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现实,让孩子们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疫情下的泉州游

2022年夏天,新冠病毒大流行已两年半。中国实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也有两年半。全国上下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出疲惫和松懈。爱旅游的人按耐不住对大好世界的热爱,也开始“见缝插针”地,那怕冒着被隔离的风险,享受疫情带来的低价的机票和住宿费用。

为了让小妞多长点见识,我们也是希望每年带她出去走一走。先了计划了杭州及周边,后改为彰州、厦门、泉州,最后确定为单一地点——泉州。主要目的就是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始点泉州的多元文化。

文化之旅,对未满8岁的小孩来说,“不好玩”——这是她在寄来家的明信片上写的关键词。在参观关帝庙、清静寺、天后宫的那天,小妞确实无聊。但对大人来说,短时间内(甚至就在一条街道上)亲身观看、感受多元宗教文化的差异,是其他地方无法实现的。

还好有提线木偶、南音、姜母鸭、烧烤、四果汤、腌制水果、开元寺、蟳埔村、大海,让小孩开心不已。

提线木偶,又称提线傀儡。我才发现,“傀儡”,两字原来是更通俗的用词。表演师傅说,所有的戏剧都源自木偶。不知道是否有证可循。但提线木偶操作难度大,估计不是木偶最初的形式。一个或多个表演师傅通过二三十根线控制木偶的身躯、四肢、头、手指、手上的物品,生动形象。虽然播放的是闽南话唱腔,大部分听不懂,只能分神去看舞台两旁的字幕,但表演师傅的神奇操作才是让人折服的看点。尤其是木偶由阿姆衣着突变少女霓裙的操作引起全场一阵惊呼。小妞在观看前体验了十多分钟用两根线来控制木偶走,了解操作的难度后,更是对表演师傅的技艺大为叹服。

插一句,按理说,我应该称表演师傅为艺术家。这是更显示对民族艺术的尊重。但民族艺术更接近我们,而西方艺术离我们更远。而“师傅”这词更亲近。

南音是闽南的戏剧形式。我对音乐没有多少感受能力。小妞却在泉州步行街闹市之中的一间铺面上看到最后一曲。相对大人,传统戏剧似乎更容易为小孩接受。这铺面大概是政府保留下来用于文化展示的。泉州步行街有好多街道,面积很大。这间铺靠近一个漏斗形街道(金鱼巷)的入口外。街道较宽,行人不多,可以摆上五排椅子却不影响路人行走。表演不收取门票。观众可以打赏点唱段。

除了泉州政府,泉州老百姓也深知历史和文化是他们的财富。一个看起来象网红自媒体的四五人小团队拍摄、采访。她们邀请采访小妞。小妞有点不知所措。

爱吃的人,在中国旅游,大概率上可以享受到口舌的快感。其他事情“没意思”,也可以得到弥补。泉州作为一个有航海历史的城市,大鱼大肉,作法也比较粗放。价格也很亲民,比南宁还要便宜一些。海鲜价格都不贵。基本都是人均七八十。

最好吃的是姜母鸭。老姜垫底,砂锅焖熟整只母鸭,剪成块后再加入调料接着焖二十分钟。香味飘上街。

早餐,吃面线糊。稍显粘稠的米线汤,加入根据个人喜好选购的虾仁、猪肝、五香卷……。有道是,“一碗面线糊,一碗山海味”。

晚上吃烧烤。泉州的烧烤,人们喝饮料和啤酒,没有广西划拳猜码的喧闹。我们去的那家,每周一歇业。不知道是否与其宗教信仰有关。门口供着关公像,定时上香。放着佛教的的音乐,成为店里的背景音乐。

与便宜的正餐相比,泉州的水果贵得惊人。而且味道、品相都与广西水果相距甚远,也比北京市面的水果也差很多。可能与其陆路运输不便相关。也许是因为味道和品相的原因,泉州人卖得更多的是甘草、酸梅味的腌制水果块和四果汤。四果汤,就是各种水果丁糖水。

四果汤等小吃在开元寺正门的西街上很多。当然西街上除了吃,还有很多创意品,西街上有一座可以上天台的二层小楼被泉州政府开发为游客服务中心,介绍开元寺东西两塔(镇国塔、仁寿塔)的建筑特点,销售泉州相关纪念品。在日落时分登上天台,夕阳正好落在仁寿塔的边上。酷热的夏天,很有机会看到绚烂晚霞映衬下的千年古塔。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原名“莲花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因此很多地方都有“开元寺”。泉州的“莲花寺”也是那个时候改称“开元寺”。由于开元寺非常有历史,观光时,最好提前一天在游客中心预约一位导游。不然,真的会错过很多。如它的大门(山门,天王殿)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据维基百科词条,是朱熹所撰,弘一法师书。当时,我完全没有留意到。

开元寺的佛像偏慈祥,没有把小妞吓到。可以是小朋友了解佛教的“入门寺庙”。哈哈!当然她不敢仔细端详那些佛像。要带小孩了解历史,就带她读读历史建筑里的碑文。小孩对历史就会有具体的认识。好在妈妈的历史和古文都不错,给小妞上了一课。

福建的雕塑工艺非常了得,与广东的木雕工艺不相上下。在开元寺中,最为生动的,就是大雄宝殿斗栱的“飞天乐妓”,虽没有民间木雕的繁复,但气韵生动。据说,集佛教妙音鸟、基督教天使和中国飞天造型于一身。

大雄宝殿后面的廊道上写着对佛教教义的白话解释。没想到小妞居然感兴趣。领她说了一些,其中有一条“不二舌”。在休息的时候,她问我,如果“二舌”了,别人怎么知道啊?可见,看进去了,而且思考了。这就是旅游的具体收获。

福建一带喜欢红色。开元寺的壁都是红色的。而杭州灵隐寺的壁是黄色的。红壁很适合国人拍照,所有开元寺也成为民众拍照的网红地。

当然,最网红的是镇国塔、仁寿塔。木构石塔。石材的厚重感,木构的历史感,叠加在一起,给人非常稳定的安全感。经历近千年的风雨、地震、历史上的动荡,塔上的浮雕依然清晰、生动。

开元寺里还有弘一法师纪念馆。了解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里面感动我的是这幅徐悲鸿的“弘一法师油画像”补书题记。仰慕、谦卑,让人感动。

另外,开元寺还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点,其航海相关历史也是很值得了解的。从泉州的航海历史也能看到中国从开放走向封闭的历史。

开元寺,写到了这么多,觉得写得还远远不够,但又不知道应该再多写点什么。我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它太丰富了。

带女孩子去泉州玩,蟳埔村值得去。在村子里可以化妆蟳埔女,拍美照,非常好看。而且还可以近距离看到牡蛎墙和泉州“石入砖出”的建筑特色。

泉州,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

我的中年迷茫

我的中年迷茫,也许与离开北京,没有找到一个可靠的组织有关。做为一个“打工人”,关键还是要靠着一个可靠的组织。离开后,才发现个人对组织的依赖是那么的强。离开后,才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

年轻的时候,时不时认为上天在关注着“我”,总会在自己的身边安排一些人帮助我。

后来才发现,只是自己运气好,遇到友爱的人。随着生活的变动,这些人也离开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需要“我”去帮助的人增加了,而可以并帮助“我”的人在减少。也许,上天真的关注过我,但它也期望着我去关注、帮助他人。

经历了短暂的“创业”后,迫于现实,辗转过几个组织后,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越发地动荡、迷茫。工作的目的,越来越变成“挣钱应付家庭开支”。真的不是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意义,有的工作只是因为有人愿意买单。内心的真话像刀子捅在心口。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家庭开支”——上有老,下有小。没有人可以依靠,需要依靠自己的人却真的需要我的支持。

更真实的话是,即便没有“家庭开支”的压力,我也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什么工作内容适合我?适合在欠发达城市开展?什么工作可以让我开心?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问题和现实的问题,纠缠着、折磨着我。不去思考这些问题并不能让我内心安稳些许。而这些问题透出的一点点希望之光,都可以让我燃起对未来的期望。

不确定我是否有幸可以在人生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但不终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许就是这些问题的意义。

开玩效率工具——“幕布”“Typora”

由于学习记录的需要,开始玩一些效率工具。简单记录一下。

幕布

非常合适做阅读笔记。

最近读了两篇TCGA miRNA-seq的文献,想把文献的思路、两篇文献的差异、对自己工作的启发记录下来。发现用幕布来记录,可以方便得到有层次的思维导图。这样,基本就实现了与用笔和纸写写画画的效果,而且不乱,还可以扩展。再了解一下幕布的进阶功能——可以插入公式、小图标(可以让笔记更有层次,更易于分类)。

随手把明天开始上的单细胞分析课程整理了一篇。总算积极主动地为上课做一次准备。

现在正在学的卫生统计学,大概也可以把笔记电子化一下。

读文献,整理文献思路也很好用:

目前为止,我在用免费的幕布基础版,还没有升级的要求。

Typora

记录代码的好工具。我主要用它来记录linux代码和操作流程。R语言,则直接在R studio上记录。python,用Jupyter notebook记录方便。

Typora,很便宜。我直接买了个正版的。

Mendeley

文献管理软件,elsevier出品。

用mendeley,不用endnote,是因为endnote太贵了。用免费的mendeley,可以轻松管理文献,可以在word中标注文献出处,高效完成论文中的文献管理。

mendeley有一个非常赞的功能——给文献打多个标签。这样,可以方便地根据标签集中阅读某些内容的文献,如miRNA,Parkinson’s。

 

大阪直美哭诉、巴蒂退役与当代艺术

2022年印第安维尔斯网球赛大板直美对库德梅托娃的比赛现场,一名观众大喊:“Throw her out! Naomi, you suck.”(大板直美的英文名叫Ōsaka Naomi。)面对不利局面的大板直美情绪崩溃,最后惨败。整个比赛经历对大板直美是多么痛心的记忆。事后,她说,她的大脑里一直在回放小威被辱骂的景象。

看过多个公众号对整件的描述及评论后,我隐隐觉得,这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一朵黑暗的浪花,全球经济大融合、广泛商品化、社会撕裂等才是大时代的浪潮。再联想到王瑞芸在“看理想”的《西方艺术三万年第3季:当代的审美》节目里说的“当代艺术要回答的是:我是谁?我如何生活?”。当代艺术是应着大时代的潮流而生的。

任何人可以说我夸大了大板直美的哭诉。也许大板直美的联想是过多的延伸。

然而,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视频媒体使接近全人类人口成为网民,并参与内容传播,同时相当一部分人有机会参与互联网内容产出,乃至拿到商业收益。一些人或机构借助新趋势,利用受众心理,做事件营销,吸粉,圈钱。伴随这些利益驱动,夸大其词,深挖八卦猛料,也就不足为奇。

如当事人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缺少强大的自我认知,容易被商业利益裹挟,屈从于利益,迷失自我。一旦遇到事件,遇到网络争论,很可能经历难过的经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我是谁?我如何生活?”是避免迷失自我,形成强大自己认知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代网球,17-34岁都可以算运动员的黄金年龄。连续一年多世界排名第一的25岁的巴蒂,在拿下本土大满冠冠军后不久,就宣布退役。她说,她热爱网球运动,而且仍然会做网球相关工作,但她的人生有更多的内容,她要去做另外的部分。

巴蒂是优秀的网球运动员,有机会拿下更多的大满冠冠军,并且因此挣到很多的钱。

然而,她清楚地认识到“我是谁?我如何生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留下惊讶的球迷和媒体,抹去自己的世界排名。

这个角度看,巴蒂就是一位伟大的当代艺术家。她用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注释了当代艺术的主旨。

撕裂:新时代特征

精英创造、引导着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的活动就是历史本身。

上一届美国总统特朗普当选及竞选连任失败。

202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组委会同意德约科维奇。移民局拒绝德约入境。德约诉讼,获胜。移民局局长在澳网前一天将德约驱逐出境。

北京冬奥会,网民网曝朱易。饶毅发文替朱易辩护。接着饶毅女儿被人肉。

这是一个撕裂的时代。不同的群体,甚至群体里的个体,在认知、主张,甚至包括使用何种品牌的手机,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撕裂。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坏在,撕裂带来的相互伤害。好在,民众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虽然受伤的人会很多,但是相信人类将进入更高的发展层次。

DUKE

I must not fear. Fear is the mind-killer. Fear is the little-death that brings total obliteration. I will face my fear. I will permit it to pass over me and through me. And when it has gone past I will turn the inner eye to see its path. Where the fear has gone there will be nothing. Only I will remain.

这段话,太厉害了。

老年化、少子化:挑战、应对及未来趋势

长期的和平年代、农业与医疗健康科技的发展,带来统计可见、肉眼可见的老年化。得益于科技的加速发展及人类文化交融,和平和发展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仍将继续,老年化,在发达国家及经历了几十年工业发展的国家,是正在面对的问题。对整个世界而言,相信也是趋势。

在大多数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中,由于现代生活的高成本、女性解放并参与职场竞争、个人对自由发展的追求,以及政府早期对生育观念的强力影响,少子化表现出来了。

以广西为例,因为少数民族政策,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广西是少数生育率较高的中国地区。但一个家庭生育两个小孩仍是主流,三胎可见,四胎就非常少了。另外,仍然不少只生一胎,或“丁克”的家庭。根据网上查到的数据,2020年广西的总和生育率也只有1.79,为全国生育率最高的地区,但也远低于生育更替水平2.1。

老年化、少子化带来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至少一个世代的时间。最近放开三胎、减少生育压力的政策,可以延缓、缓解老年化、少子化带来的人口结构的变化。

但参考日本、欧洲、美国的经验,中国还需要持续地加强相关的措施。

1、生育补贴及生育保障

工业化的工作日程,使得儿女难以自由安排时间在家照顾失能的老人,“养儿防老”很难实现,养育儿女对社会个体属“低利润资产”甚至“负资产”。

多生育对社会有利,对个体少利或无利。从“谁得利,谁负责”的角度,社会承担更多的养育成本,应该合乎经济学的规律。

如果有一天,全世界都面对老年化、少子化的问题时,国家之间就很难通过吸收移民来解决本国的人口结构问题了。

这让我想起了别人描述的共产主义的构想——共同养育。这种太远的事情,就不展开让了。

这里之说,生育补贴及生育保障是社会为社会利益而承担的责任。这是社会应该做的事情。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行生育补贴政策很多年,而且确实起到提高生育率的任用。

2、教育公平、机会均等

家长将大量的收入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上,原因可能是担心不同阶级由于收入水平差异而得到不同的教育,进而引起阶级固化。担心因家庭收入不同导致可以接受的教育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导致将来的工作机会不同。套用一个梗,“大量的教育投入是很好的避孕药”。

通过管理教育培训机构来抑制教育资本化,让“寒门子弟”有阶级上升的通道,是一种办法。可是很有钱的人,或者有资源、有能力的人,也可以请高水平的家庭教师,或者自己辅导。

要得到更大的教育公平,应该是大幅、广泛地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如大幅提高教师工资,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育队伍,把优秀教师留在公立学校,而非私立学校或校外培育机构。如进入教育体制改革,让优秀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人才、教师在更广的范围内流动。

就业的方面,也应该让机会均等。因学校、学历而区别对待,不但在企业招聘中出现,在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种政策上也广泛出现。这从长远来说也是增加家长压力,促使家长增长教育投入,进而影响生育率。

3、减少生活压力与鼓励创新

“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那个梗,是这样说的。房价是生活压力的集中体现。现在楼市低迷。长期来看,房价有望平稳。

这两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大量人才和优秀学生留在大陆。这对大陆来说,本来是件好事。但“内卷”这个词火起来。“内卷”,指是就是大量人才就业就学引起剧烈竞争。

“内卷”体现了大陆的创新力不足,或者说创新机制不强。这让人才不能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来增加就业。人才都大量集中在原有的领域。

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创造更多地企业、行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生活压力。

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经济,将提升人们生孩子的信心。

4、发展体育、医疗保障,再教育

讨论了这么多刺激生育的政策,有一个终结问题必须要考虑就是老年化少子化趋势是否是历史的必然。在人类没有飞向太空生存之前,地球的负载能力是否有极限?人类在思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是否会“社会自觉地”控制人口数量?

我无法在这些问题上得出结论。让我们假设老年化少子化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历史趋势。那么在不考虑在全球范围内抢夺人口的前提下,有什么解决方案?

在老年化少子化引起的人口结构问题上,首先要解决健康问题。一方面国民需要增强体育锻炼,社会提供更多体育场所和体育锻炼机会,延长人们的健康时间,减少生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医疗医药产业,高效维系民众的健康状态。

其次要解决社会发展带来的再学习、再就业需求。在新鲜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要大量使用再学习再就业的劳动力。社会应该提供没有年龄限制的再学习和再就业保障。现行的35岁、45岁等等学习和招聘限制,应立法予以制止。要再培养适应市场发展、具有创新性的再就业人群。

5、培育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对外来人口越来越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也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独立性,国外人口移民中国仍有众多顾虑。另一方面中国在面对外来文化注入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国很难短时间内将大量外来人口通化为“中国人”。价值观、宗教等多方面的差异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撕裂和不稳定。

在大量引入外来人口之前,中国必须构建好可以开放包容、融合外来文化的社会氛围。

时间的力量

眼前的无奈和苟且总能让人急于改变现状,希望迅速学会新的技能。但总是事与愿违。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可以学以致用。而且需要的是非常投入的两三年。现实的情况让人无法把时间完全投入到学习上。

但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只要坚持不移地学习,2、3年的时间足够了解一个新的领域,4、5年的时间足够让人熟悉它,7、8年的时间可以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