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第一自然——从不会写《春天来了》说起

家里小孩小学二年级,开始需要写短篇作文。作文题目——《春天来了》。

和她走在小区的小路上,聊起作文的事。她抱怨道:“什么春天来了?什么花儿开了?我看是,春天来了,叶子掉了。”一边说,一边捡着路上的落叶。

后来,和她的语文老师聊到这个。老师说,对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春天来了,冰雪消融……”是什么鬼?我们的春天太不明显了。

我也不想让小孩硬搬书上写的春天。然后,就引导她写春天种红薯。因为我们以前种红薯的时候,带她去地里看过。一步步提示,总算勉强完成一篇作文。

我想,现在的语文作文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和信息化已经让一大半的小孩远离第一自然。伴随小孩成长的是手机、iPad、电子手表、电视。孩子们奔走在各种绘画、音乐、书法、体育、课程辅导……的大路上。

孩子们容易接触的大自然是人工的公园,(精心养护的、不能摘的)绿植、麻雀、老鼠、蟑螂……;很少可以把植物的枝叶摘下来顶在头上遮阴,到小溪里摸蛤蜊,捉各种昆虫,挖蚯蚓……。

孩子们的知识很渊博,可以分析大量的动植物照片,甚至可以说出它们的英文名及其生活习性。但走在泥地里,往往分不清哪地方是干的,哪地方是湿的,结果踩了一脚的泥……

而且这样的情况,难以改变。只有少量的父母在周末带着小孩去远郊,或者一些机构组织一些远郊的研学活动。成本奇高,收获甚微。

经济下行,父母为了生活焦头烂额。晚婚晚育,祖父辈力不从心,把手机、电视遥控器丢给孙辈,图个清静。城镇化,三代人离开熟悉的宗亲关系,置于陌生的环境中。大人很难像小时候那样走街串巷四处游荡,小孩也好不了多少。

我们留恋过去,试图让小孩回到“过去”,但真的要“醒醒”——回不去了。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现实,让孩子们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