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流浪地球”。很是失望。回家翻出小说重读。认真总结如下:
情节
小说《流浪地球》属中篇小说,篇幅并不长。故事完全可以在一部电影里讲完。然而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原封不动地演绎这部小说,而是选择了小说中地球掠过木星的片段进行了改编。
电影情节是这样: 地球坠入木星轨道。父子两人携手合力,在木星上的氢气与地球上的氧气混合后,点燃混合气体,将地球推离木星轨道。
小说的情节就是这样的: 经过了漫长的刹车过程,即通过众多强大的推动器阻止地球自转后,进入逃离阶段,地球穿过小行星带,从木星边缘擦过。巨大木星几乎占据了地球整个天空,随后星空从木星的一角露出。地球逐渐远离了木星。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先后因为地下城熔岩和通过小行星带时使用反物质炮弹失去妈妈和爸爸。
如此局部放大并改编情节,让电影看起来太不像小说了。
当然,也许小说的叙事太过平淡,不适合直接照搬。如果这样考虑,不如把电影名也改掉。
主题
常见的电影艺术主题是:爱,希望。电影“流浪地球”把“希望”足够地突出。如果把一些“为了搞笑”的套路去掉,可以看到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骨架。
小说的艺术主题比电影丰富得多。刘慈欣是个极其推崇科学与技术的人,所以在他的小说里除了对人类情绪、情感的描写外,更多地思考:人类的情绪、情感、道德等等在当下场景下重要的事情,在冰冷的宇宙现实中,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摘录其《三体》中一段序言印证我对刘慈欣的理解:
这是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也是一个生存与死亡的故事,有时候,比起生存还是死亡来,忠诚与背叛可能更是一个问题。
疯狂与偏执,最终将在人类文明的内部异化出怎样的力量?冷酷的星空将如何拷问心中道德?
在小说《流浪地球》中,也提到“希望”,是“我”的父亲提到的。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这就是一些评论说电影“流浪地球”保留了小说《流浪地球》的“神”的原因。
但通篇来看,小说《流浪地球》更多地是刘慈欣将人类现在价值观放在“科幻”这个特殊场景下的思考。
因此,我认为,这是两个“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