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谈去世的亲人

如何谈论去世的亲人?这话题对任何一个大人来说都是艰难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避而不谈。因为担心这个话题,触碰身边人悲伤的情绪。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管谈与不谈,悲伤的情绪总是存在。当这种悲伤情绪出现的时候,没人倾诉交流,必然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

我哥哥去世时,留下了两岁的侄女。后来再也没有人跟他谈过他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也没人告诉他父亲是怎么去世的。聪明的小孩猜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她仍然有很多疑问。没人向他解释。大概她也慢慢的不愿去触碰,或者也会觉得他人不愿意跟他去解释,于是深深的埋在心底,成为影响她的潜意识。

感谢在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的心思已相对成熟,能够理智地面对。我还是时不时想起我的母亲,也有懊悔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很幸运,我有一个好妻子能倾听我的一些倾诉。

我的母亲,在我的女儿两岁的时候,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曾经期望着我的女儿可以享受和她的奶奶享受天伦之乐,不论是对我母亲和对女儿而言,都是一种幸福的记忆。可是可惜时间太短,女儿还记得不太清楚。但是很幸运,我能够跟我女儿去谈论她的奶奶,去描述他们在一起时幸福的时光,在一起的细节。慢慢地发现在谈论这些往事时,女儿很高兴。这无形中给她补充了一个亲人的记忆——幸福的记忆。我相信这种幸福的记忆能陪伴她的一生。

不做纠结的父母,做有准则的父母

不是每个父母都可以给子女全部。除了“父母”这个角色,他/她还是儿女、朋友、亲戚、员工、自己……。不同的角色都要求其付出不同数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大部分的我们实际上为“父母”这个角色付出的也许只是10-40%之间资源——10%左右的时间,30%左右的金钱。

我们对子女的期待往往是100%的。我们期待子女勇于尝试他/她的众多可能性,期望他/她有所专长,但其他方面又不落后。我们经历过的坎,期望可以告诫子女;我们承受的苦,子女最好可以早早就避免。因此,父母心头压上沉重的负担。

学习与现实

年轻的父母从下定决心“做父母”时,就开始学习/思考如何“做父母”。我们这一代在育儿方面彻底地背叛了我们的父母——走向科学育儿的道路。我们从众多育儿书籍中学习,关注网络上的育儿网红。换句话来说,我们在自学育儿。

压力和未知必然带来内心的纠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放自己,建立信心,做好父母呢?

犯错,不用后悔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知识、技能、情绪,都无法涵盖新一代成长面对的无限可能。父母应该对小孩有信心,相信在自己偶尔犯错时,小孩有能力去纠正、弥补、包容我们的错误。作为父母,也有时间帮助孩子消除过往的消极影响。

准则

众多育儿书籍和大V们教我们很多育儿的细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特质的小孩,都有不同的教育指导。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有时觉得难以学习、难以掌握。善于总结,才可以化繁为简,轻松面对。要总结的,就是我们教育中的准则。

爱(规则)与自由

在我们的大脑里,“爱”很难与“规则”关联在一起。我们不在这讨论什么是“爱”。这个话题太大。为人父母,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成长。除了吃好,睡好,还要让孩子成立为独立、完整的人。那就需要“规则”:吃饭要认真,不能边吃饭边看电视;请求他人帮助,要使用礼貌用语;入睡前,要收拾玩具……等等。提出规则,认真执行。在规则之内,就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需要新增规则,需要与孩子明确。

规则,帮助孩子成长;自由,帮助孩子发展。

协商

小孩心里非常明白,只要耐心和他/她说明白。哪怕小孩不能彻底明白,很多情况下,小孩都会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所以不要说“他/她哪里懂?”,不要太担心孩子犯倔。

协商,帮助孩子理解取舍和交换。

独立、界限、保持距离

某一天,我突然反省,是不是我太关心小孩子了?小孩自己玩,大可给他/她更多的时间独处。进入小孩的房间,试着先敲一门,问是否可以进去。分清楚哪些是小孩的事,哪些是大人的事,哪些是小孩的情感,哪些是大人的情感。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怕是最亲密的人,才有利于个人的独立发展。

和谐亲子关系又回来了

刚刚开学两天,遇上东盟博览会,小朋友放假2天。正好遇上我最近生病赋闲在家,和小朋友闲闲散散的,不催她干这干那。

早上起来抱抱,亲亲左边再亲亲右边,亲亲上边再亲亲下边,我俩互相轮着亲来亲去,小朋友笑哈哈

做点大家都喜欢吃的早饭,小妞直高兴的竖起大拇指表扬我,好吃好喝

早上小妞要陪我去医院换药,然后我们再去公园走走,吃完午饭回家睡个午觉

别光顾着按着进程表催着小朋友干这个干那个,多抱抱,多聊聊天,小朋友之后很大可能会快快的去把自己要做的时候做掉,效果反而比催催催更好

保障自身安全的原则

广州被骗后,恰好听“冬吴同学会”讲到《原则》这本书。回想自己的几次受伤害,背后的原因是自己缺少保障自身安全的原则。

编写几条原则如下:

1.避免单独和陌生人出现在封闭的空间。对有可能单独和陌生人进入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并尽量避免。

2.对陌生人保持警惕。对一个初步接触、没有深入了解的人保存警惕。即便这个人拥有社会广泛认可的地位和身份。

3.尽量避免在危险的时间出现在危险的地点。比如说在晚上,或者漆黑的晚上。出现在一个偏僻的小路或者巷子里。

4.在危险的时间或地点,避免陌生人见面。安全第一。

用爱的名义限制自由

无法解释一种现象:用爱的名义限制自由。

很多时候,父母、祖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纯洁的。细细体会,让人动容的。但随机观察他们对小孩的照顾,限制自由的例子太多。

例子1,因为脏,不让咬手指或其他。真的脏吗?可以收拾得不脏吗?脏一点点有多大危害?

例子2,担心孩子摔跤,紧紧拽着小孩。

例子3,担心孩子着凉,穿成粽子。

例子4,担心危险,不让小孩踩井盖。

例子5,担心小孩头晕摔跤,不让小孩转圈玩。

凶 孩子

昨天晚上,我已经进入梦乡,思姐再次折腾起来上厕所,从厕所回来,思姐要求抱抱,被拒绝之后开始嚎啕大哭。我开始了这天晚上第N次威胁:睡觉,再哭就不陪了

突然觉得孩子好可怜

放了学回来到上床睡觉,妈妈都没有陪她好好的呆过

催着吃饭、然后洗澡、收书包,中间孩子是有拖拉,但更多的是妈妈的不满和威胁

我想,还是要陪陪孩子

明天我们吃完晚饭一起去散个步,只有我们俩的时间

人生有限,别太贪痴

上班以后,因为工作上的压力你还觉得整个神经都紧张起来。着急可以分配时间特别少,要做的事情太多。

今天又列了一遍自己要做的事:

  • 心理学书籍和训练(在家的碎片时间,读书。暂时不知道怎么安排训练时间)
  • 锻炼身体(设法利用上下班路途时间)
  • 学习专业知识(工作中)
  • 学习管理知识(暂时不知道怎么安排时间)
  • 摄影(中午学习或做后期。休息时间,多练习。)
  • 绘画(中午学习视频。每周画一幅。)
  • 和爱人相处(每天半小时。周末。)
  • 陪孩子(周末。计划和孩子订个时间表。)
  • 陪长辈(不定期)
  • 阅读,收听(上下班路上)
  • 写作(晚上睡前。中午可以发公众号。)

只好尽量都安排到。想起林帝浣的一个“感慨”——“如果我可以活到120岁,也许会在绘画上有所成就”。

人生有限,不可以太贪痴。做到多少,算多少。

认真回答孩子问的“为什么”

女儿:爸爸,你的手机什么都可以查,是吗?
我:不是的。有很多事情,我们并不了解。所以手机不是什么都可以查的。

小孩两个三岁时候就会进入一个10万个为什么的时期。他会问:为什么白天没有星星?你要把这个作为礼物送给我吗?为什么啊。为什么要走这边不走那边?为什么爷爷老是在看电视?为什么爸爸妈妈用电瓶车带我,警察会把妈妈抓起来?为什么呀?……

大人很快就会陷入无言以对,因为大人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或者无法以解释清楚。于是要么失去耐心,要么试图去维持自己的权威,要么说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但我建议作为一个成人,如果你有时间和精力,那么请认真的回答小孩问的每一个“为什么”,尽量用她可以明白的语言去解释。

如果一个回答带来更多“为什么”,那么回想一下,是否可以用能让他理解语言来解释,或者对接下来的几个“为什么”进一步的解释,或者告诉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现在只能解释到这种程度,也许你要花更多时间去学习知识,才能更好理解我的回答。慢慢地,你会发现,你认真的回答,会深深地记在孩子的脑海里。也许因此以后可以为他小学的功课少操很多心。

如果你对某个问题确实也不清楚,那么请告诉小孩说,这问题我并不清楚。也许我需要和你一起去翻阅资料,或者去请教其他的人。这样你培养了他学习、查阅和求助别人的能力。

不要胡乱去对付小孩的“为什么”,避免造成它知识的混乱。如果你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告诉小孩,现在你需要干别的事情,或者你希望可以有自己的时间休息一会。

或者你希望小孩集中精力干一件事情,他却在问你另外的“为什么”。那么告诉他,这个为什么,请在做完这些事情以后再来问。不要压抑小孩提问的欲望,只是可以告诉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和你相处,去提问。这又是一个教育小孩与人相处方式的途径。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大人在问你某个问题时,你也如对付小孩一样对付他,他是如何一个反应,也许他会愤怒,也许……我很难想象。所以请尊重小孩,就像你尊重身边的大人一样,认真的回答他的每一个“为什么”,在你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绝对有好处。

养儿静待花开

思思小朋友大约两三个月前玩英语游戏里的跟读基本不得分,要是得分也超不过60

昨天晚上又开始玩一次,大姐居然每句话都得分超过及格线,最高还有95分,而且昨晚句子的难度明显要高于以往

在两三周之前,和思姐同学妈妈聊天,我还在说她画画都还是线条,没有形状。上周,大姐自己在本子上就画了三个小人,有一个在船上。再过了两天,小朋友又在一次性碟子上创作了不同几何形状组合,画风还挺舒服

小朋友每天看着它们平平常常的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但就是每过一段时间多掌握一些技能

每次看到这样的变化都会反省自己,以前有没有太着急,太着急小朋友没有认真听,没有认真看,老想着是不是要多让她学一点,多看一些,是不是应该平常心一些。作为父母更重要的是负责创造条件,让小朋友参与到环境中,顺其自然,到一定的阶段小朋友就会有反馈输出

2017与2018

看到小小一如既往地回顾总结,计划未来。赞其好品质。

粗略一想,2017过得有点乱,2018的未知还太多。

但已经有兴趣做一些事。那么,记录一下,安排好时间,做好它们。

2017年,做了两份工作——商铺销售、临床技术支持,都时间不长。技能没什么长进,收入很少。倒是,见识了两个不同的行业。

也许,销售的工作(或还有其他的种种原因)让我失去主动与人交流的热情。思想和经济的困境使我重新考虑自己的发展规划,从而考虑自己的兴趣在哪里?通过收看、收听不同的脱口秀,看书,阅读文章,慢慢居然对自己不擅长的写作、摄影、绘画感到一点兴趣。

突然间,还认识到自己心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自己与身边的人的关系。因而,希望可以放松自己,从容地发展自己。

一个意外而尴尬的原因导致,我离开了临床技术支持的工作,或者说临床技术支持的工作离开了我。小小突然问我还有机会往科研方向发展吗?……除非,考博……

以上,是2017年最大的收获。

2018年,如果有导师愿意接受我报考,我就会开始准备考试。至于怎么准备,是边工作边准备考试,还是进实验室边做实验边准备,还是……或者没有导师原因接受一个离开科研近十年的考生。一切都未知。

那么,除此之外,希望继续学习摄影、写作,甚至绘画。甚至希望可以做自媒体挣到一些钱贴补窘迫的生活。

另外,希望多体贴妻儿,理解父亲,让家庭更和谐温馨。也希望自己重拾与人交往的热情。

想做的事情,好多,要安排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