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孝道还是束缚?

大大今天说听蒋勋说红楼梦,其中有好多对儒家、对传统道德的批判

在我们成长的时代,我们的父母都是经历过文革,它们的父母都是清末民初成长起来的人。讲究的都是辈分和顺从,顺从到不会表达自己,顺从到要求我们也是顺从。

有人说它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它不再为别人对它的看法而担忧。此后,它就能自由的去做它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情。只有当自己不需要外来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宁宁说,她是从不在乎父母对她的看法开始突破的,没多久就自由了。而很少有人评论父母对孩子好不好,但对孩子是否孝顺盯得很紧。

而宁宁的妈妈和她说发现周围不孝顺的孩子非常多,她说正常,因为她母亲周边真正对孩子好的父母非常少。

上周回南宁找房子,发现我还没有真正的自由。因为我父母对房子的评论主要看价格,而不是看我的需求,但我没有跟他们详细的说我的想法。因为我几十年来被要求顺从,还有突破。

我想我会突破的,继续加油

我希望我能给我的孩子我能给的自由,加油

陪伴

家有小友,吃玩都很很好 ,唯独睡觉一直是我们头疼的问题

刚出生时候,小朋友经常吃着奶就睡过去了,或者抱抱就好了。半个多月因为黄疸住了院,出院后接着患上肠绞痛 ,因为气体排不出来,常常疼得哭出声来。那段时间小朋友难受,大人要夜里陪着,也煎熬得很。

因为初为人父母,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带宝宝。思思出了肠绞痛 一直到快3个月的时候,白天一次只能睡很短的时间,一次45分钟左右 ,那时候我们还不懂什么叫做接觉。后来慢慢学习宝宝的睡眠知识 ,知道作息规律,知道接觉,知道自主入睡。曾经尝试过两次,小妞哭到吐,从那之后就不太敢,等孩子再大一些。哪怕要抱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入睡,我和孩子爸爸也坚持下来了

思思一天天长大,入睡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从以前的一小时到现在的十多分钟。最近爸爸还能不用抱,用声音安慰入睡。在爸爸成功榜样带领下,我也尝试了同样方法。孩子睡不着,哭了,没气力了也挣扎着爬起来,挪向我。边挪边哭,边哭边叫妈妈。我把她抱起来,轻轻的拍着她的背,直到安静下来。根据学习的方法,我再将她放下床;孩子马上哭起来了,哭声更大,包含着委屈,不理解和伤心。这次就很难安抚下来,我心都碎了,和宝宝说,思思别哭了,妈妈不是不要你了,妈妈会一直陪伴着你,直到你长大,不再需要妈妈的陪伴了。只是你现在还不会自己睡觉,自己会睡会就不用爸妈哄,困了就可以自己休息下。

在和她说话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我已默默的做好了陪伴她的准备,虽然这些从未在我的意识中出现过

撞板多过吃饭

因为《虎妈猫爸》的热播,常常上的论坛里又都是年轻妈妈居多,加上斑竹给力带头分享育儿经验,大家讨论得不亦乐乎。

在看贴的时候,突然想起小时常常被母亲用来训斥我的一句话—— 撞板多过吃饭

自小自己就拿主意,不会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而母后大人控制欲望比较强,年轻时候荷尔蒙分泌旺盛,若不按她的指示操作,大发雷霆是大概率事件。这种时间撞板多过吃饭常常会来问候我。按母后大人的说法,我不乖,不听话,总自以为是,长大了是不会顺利,头撞南墙的次数要远高于一日三次的,要算上甜点什么的次数就更多了。

离家多年,这话好久没出现了,今天突然想起,对应现状母后大人的预言并未成真。比较同龄人而言,生活、工作都还算顺利,自我满足感也不低。

回忆起当年常常被母后大人问候时候的感觉并不好受。自我提醒下,作为思思的母亲,我也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对小朋友妄下各种预断和结论。

自我警醒。

对成长经历的反思

家有一兄,年近四十,单身,无稳定收入,数次使用父母继续投资失败;父母管吃管住,十指不沾阳春水,只负责清理个人身体及衣物。父母焦虑源

家有一妹,大学毕业,外企小白领一枚。与父母相隔千里,有一女,一夫,自感幸福

早年母与妹通电话必抱怨其兄,近年来可能由于心态变化,抱怨得少一些

小妹近年来反思兄妹两人在同一原生家庭中,成长为两朵不同品类的花朵有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沟通不畅,父母没有什么沟通意识,孩听着就够了。一开始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小朋友们都是弱势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小朋友们的自我意识、自我需求发展起来了,父母还是用同一个方法对待,为后续的问题暴发奠定了基础。

2、望子成龙。兄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号称三代单传,也有点母凭子贵的意思。母也许在兄身上寄望的东西太多,尤其是其那心心念念的读书梦。

3、教子无方。所谓的教子无方,一是没有想明白要培养孩子什么样品质,二是没弄明白用什么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形成这样的品质。以至于现在,其母常向妹妹抱怨兄不与其沟通、懒惰等等

在这样的情景下,两兄妹开始了各自在原生家庭生长的过程。

虽然兄一直在叛逆期,但由于望子成龙,父母还是耗费心力的,所以他们实施了圈养策略——替孩规划好了路径。学习不好上技校;又规划好了工作——通过关系将兄分配到了他们认为好的公司。但在这个过程中小妹猜测父母忽略了兄的需求,规划的并不是兄希望的,所以只工作短短几年后,兄瞒着家里旷工直到被开除。

当然被开除并不是什么大事情,好多孩子也会在这之后发展出自己的能力。可惜的是兄这时候已经二十多岁了,没有良好习惯的力量开始作用。即想出人头地,又没有技能,也不能吃苦,被圈养惯了。兄也有几次要振作的行为,父母要么对其失去信心没有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要么给予了经济支持,但期望超过其能力,不满意,开启唐憎模式,兄逃避,父母又接盘,导致一直被圈养至今。

小妹,有可能是因为二孩没有那么被疼爱。自小就被要求做很多很多的家务,当然也有可能是女孩反抗能力就弱一些,一直被“剥削”至工作。所以小妹自我生存的能力比较强,也比较独立。小妹读书虽然不是那么好,也顺顺利利的考上了大学,开始了外出求学的路程,也是自我放养自我成长过程。在对工作、生活的思考不依赖原生家庭。

 

小妹想下来,养育小朋友,要保持平等心,和小朋友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方式;培养小朋友的好习惯,自己对自己负责、探索精神、专注、时间管理、平等、友爱特质;尊重小朋友的想法,让小朋友自我生长

 

 

被滥用的安全感

前两日和闺蜜通电话,聊到她们家两岁半刚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

闺蜜说小朋友有时候愿意去,有时候不愿意去,孩子没有安全感。

又说到自小照顾孩子的奶奶回了老家生活,照顾另外的小朋友。孩子见到奶奶总要奶奶抱,这是说孩子没有安全感

我说因为思思睡觉有时候翻身比较多,我容易醒,有时候休息得不好。出于这样的原因,和思思分房睡了。闺蜜又说她们和孩子分床睡了,但小朋友经常翻身,又是缺乏安全感

小朋友真的缺乏安全感吗?大人有了解过安全感是怎么建立的么,不要随便的将问题都归结到安全感上。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付出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个性,延续还是改变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大概率正确事件

某个友人,家里孩子多于5个,他排名最后 ,为小弟。

小弟自大学开始一直在外求学、工作、成家,离家多年。但自小因家庭原因的产生的个性未因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有所改变。

示例一:小弟在早年京城房价仍在4位数时购得政策房一套,因当时不完全符合政策,该房挂名在其友名下。后京城房价某阶段暴涨,其友反悔,欲以当初购入价占有该房。小弟坚决不同意,遂进入司法程序。当时京城房价仍处于暴涨初期,若与其友协商沟通,获得的房款仍可作为首付另购。但小弟在个人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举债花费数十万与其友对薄公堂,耗费数载。后最终,该房仍为其友所获,小弟获得部分赔偿;虽数额高于当初协商的价格 ,但此时京城房价已完成暴涨,所获赔偿不足首付的一半。

示例二:岁月匆匆,小弟家母年近80,身体大不如前 ,常住院治疗。因兄弟姐妹众多,该如何照顾父母日渐提上日程。由于该地重男轻女,家产由儿子瓜分,赡养费用自然由各儿承担。长兄自幼已习惯从父母处获取,而不付出,自然不会爽快承担。但父母一是年事已高 ,另一方面多年如此,亦无话说。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小弟对此最为不满,数次千里返家欲与长兄对质;多次要求父母出面,要求长兄平均负担。

作为小弟友人,劝其长期离家,既然现阶段经济已宽裕,不妨多承担些,以 经济支持换取道义支持。小弟断然拒绝,仍打算再次回家与其兄博弈。

父母偏爱长兄,长兄一直从父母处获得各种资源,对弟妹的关注 、照拂少。小弟自幼认为长兄未尽长兄职责而产生的追求公平的个性一直伴随着。即便其经历的房产事件后仍然如此,对公平的追求超过了其他方面。

作为旁观者,你又有多少这样因为某件事情触发的个性?如果这样的个性对自己的生活有影响,有多少人能积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