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的传统和排外

在潮州,很难买到包子,街上常见的是“粿条”——看起来像河粉,吃起来又接近于面条,据说也是用大米做的。清汤,加上牛肉丸,豆腐丝。味道不错。

尽管潮汕美味出名,但交通并不方便,似乎来到潮汕的外地人不多。在一家刺绣店遇到一名外地的销售员,她讲述了自己对潮州的体验:有客户问她不是本地人吧?答:不是。客户说:那你来潮州来干什么?小姑娘心里暗暗说:“来挣你们的钱啊。”

据说潮州人三天两头就要参加族上的活动,拜见长辈。传统风俗保存得很好。传统的潮州刺绣作坊也较多。潮州刺绣,针线下垫着棉花,像浮雕;针线细密,很逼真。有几种分工。其中以铺垫棉花的经验最难掌握,工钱也最高。一幅大刺绣定制,要花几个人数周时间,价格上万。

广州沙面

广州的一日游没有去北京路,没有坐船游珠江。去了上下九吃甜品。很惊讶于广州的甜品可以卖那么贵,当然广州的整体消费高。最喜欢的还是,参观广州沙面老领事馆区。

广州沙面老领事馆的建筑颜色整体是一致的。现在已转为民用。有星巴克,有书店,也有一些国企在里面办公。

树木,草坪,雕塑,景致方正也有趣。游客不多,安静,合适拍照。

潮州人

《潮州人》

词曲唱:元朝

小时候曾听妈妈说

十八梭船二十四洲

脑海中那一双巧手

绣出另一个美丽的潮州

长大后我走上广济桥

遥望青山绿水依旧

想起了那一段歌谣

两只鉎牛一只溜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潮州人

说着最最亲切的潮州话

不忘韩江水把我养大

永远藏在我心中的那句话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潮州人

勇于开拓敢于闯天下

只因工夫茶伴着我长大

一句最最亲切来呀来喝茶

出差游记:遵义

从重庆坐高铁到遵义。只要一个多小时。对比从成都去九寨沟的路上光秃秃的山,重庆到遵义的山上都长满了灌木还有红色的野花。

从遵义站出来,路边的绿化还是相当不错的。进入老城区以后,发现遵义与重庆有很多相似,同样是一个建在山上的城市,一个应该能看到很多革命气息的城市。

在遵义可以看到自行车。但是没有共享单车。自行车也主要出现在高校里。

饮食方面,遵义柔和了重庆、云南、贵州的各种小吃。水果店上可以买到攀枝花的樱桃、云南的枇杷草莓、广西南宁武鸣的沃柑、广东四会的沙糖桔。可见其物流的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不低。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坛装的贵州酸。

遵义这个城市并不大。但是遵义开发一个新区,叫新浦。医院、学校、政府都往这个新区搬。新区离老城区非常的远。在我们坐车的半路上能看到荒山,小块的菜地。还有大量房地产开发。可见,市政府强力促进新区开发。看报导说,前任市委书记曾提出要再造五个遵义。大概也得益于原来的遵义并不大,所以能说出这样的“宏大规划”。

因为近年来遵义的发展以及遵义交通规划的变化,手机上的地图已经很难指导你如何到达某个目的地。所以打听这种原始的出行方式,在遵义非常的重要。要考验你跟陌生人交往能力和礼节了。

出差游记:重庆

第二次来重庆。重庆是一座山城。所以很难看到自行车。当我听到有人在重庆骑自行车上班的时候,我心中有由衷的敬佩。但是重庆有电动自行车。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起来了。

也因为是山城,所以道路窄,加上老城区的停车位不足,所以很容易堵车。

在重庆吃火锅还是比在成都吃少了很多菜式。花样少。氛围也没那么热闹。当然,重庆话和成都话好像非常的相似。朋友聚会时,嗓门扯得相当的高。有那种热闹劲,喜庆。

重庆的餐饮业非常发达。主要以麻辣火锅为主,还有贵州传过来的酸菜鱼火锅。这两种火锅都会加入大量的麻椒。如果不是西南人,是很难适应这种口味的,尤其是在连续吃火锅情况下。早餐吃了路边的春饼和绿豆粥,还有各种小凉菜随意添加。春饼的味道很不错。适合我的口味。

因为我们住在第三军医大(现在更名为陆军军医大学)附近,所以感觉周围全是军队的医院。重庆确实是一个军事重镇。但我相信这种感受只是因为我们住在这附近带来的。重庆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文化上的影响力应该也不小。至少重庆图书馆非常地雄伟壮观。

重庆是一个方言顽固的城市。很多情况下,虽然你在用普通话和当地人交谈,对方很可能用重庆话来回应。即便是你在打出租车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而且非常有可能遇到。现在在南宁,在广州,都常常听不到白话(粤语)。重庆能够如此顽固地坚守自己的方言,让我惊讶,也让我羡慕。

出差游记:北京

因为工作的关系,最近出差比较多,走马观花地走了一些城市,还是有一些感受,所以写下来出差的见闻。

离开北京两年。不碰巧,这次出差又遇到了雾霾天。听说,实际上,北京的天气已经比以前好了不少。但是运气不好吧,所以感觉北京还是那种天气。刚好遇到了重度污染的时候。到达当天看到晚上的月亮,这重度污染好像并不像以前那么重。等过两天就来一个沙尘暴。五点多就看见天上一个白色的圆球。我不确定它是太阳还是月亮?

因为老东家搬到了亦庄开发区的东部,所以这次拜访的时候,看到了一种开发区总部的变化还是很大的。老东家盖了三栋大楼。据说马上又要盖一栋。发展的速度相当的惊人。周围的药企、互联网企业、创业园都在逐渐地建起来,而且很多已经完工了。感觉上好像亦庄要超越中关村,成为北京乃至中国一个新的新科技制高点。

晚上去看了盒马先生。进去其实感觉整体也没什么,都是见过的东西,但是能够把不同的商业形态组合在一起,也是一种商业的创新。其实在宜家也能看到类似的创新,虽然形式上不一样,但是也是一种组合。

香港印象之街市

外出旅游,逛菜市场几乎成为必修课。一方面是因为有一颗要吃水果的胃,另一方面吃货的心也对当地有什么特色食品充满了期待。

在国内陆陆续续在四五个大中型城市生活过,菜市场是除了家去得最多的地方。在家最开始是露天菜市场,附近的农民挑着自家种的菜来出售;自制的食品也是露天摆放。肉类也是赤条条摆在案几上。后来到了杭州、北京,菜市场都上了楼,卖肉的都配着冰柜。

再后来,禽流感的什么经常性出现,在北京要吃只活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禽流感爆发后,除了知道不要吃鸡,好像也不知道其他的什么预防措施了。

这次到香港,菜场给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食物的丰富性,而是他们的公共服务。在活擒区域,张贴有很多关于禽流感的宣传画,虽然现在不是禽流感的爆发季。在公共区域还有明显的禁烟标识。在每个固定摊位前,标识着档主的姓名、经营范围。在最显眼处是市场的办公室,至少让我知道出了问题该找谁不是。最意外的是,菜场内还有菜谱张贴,这得多了解主妇的心啊!每天想着做什么的难度不小于神州系列上天啊!角落里的公厕,还带残疾坑位的,轻松了档主和能吃能买的吃货们啊。

IMG_20150311_085405

街市概貌
街市概貌
档主信息
档主信息

IMG_20150311_085441

街市办公室和厕所标识
街市办公室和厕所标识

 

IMG_20150311_085627 IMG_20150311_085629 IMG_20150311_085643

禽流感宣传画、菜谱
禽流感宣传画、菜谱

 

IMG_20150311_085411 IMG_20150311_085704

各类公共信息
各类公共信息

 

 

 

 

 

 

香港印象之养老服务

一般有了孩子的人,哪怕再年轻,父母也是人到中年末期,更多的是老年。赡养父母像道长期的作业题摆在面前。对于这样长期问题,总是想看看别人家是怎么解的;于是看到相关的信息总是要往上凑凑热闹的。

从街市回酒店的路上就遇到一个活动中心。一开始以为类似国内的妇幼活动中心,给小朋友玩的;走近一看是专门给老人的活动场所。屋里有电视、有一些健身器材、座椅,不少老人坐在那,有健身的,更多的是在互相聊天。

这个活动中心当街,所有走过的人的都能看到。装修风格挺轻松、活泼,也有明确的标识,方便确认。相比起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家里,公共提供的活动中心要不是在社区、要不就是小区里某间无标识的小屋里。如果不是“贪玩”的老小孩一般都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有什么活动。

在活动中心的大门及外墙贴满了通知。仔细一看既有政府对老人住房、医疗等补助政策的说明,也有活动中心组织活动的内容。包括详细的时间、活动内容、收费方式、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非常清晰,这样也方便参与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大部分张贴出来的活动收费都是比较低廉的,好多都在十元以下,这样不会增加老人负担;同时这些项目中有好多是鼓励中少年参与其中,和老人家一起共聚的。

相比国内,香港养老服务的提供更像公司运作一样,讲究规则、透明、同时兼顾老人家的心里需要。而国内还停留在党政机关模式,只有党内人士自己了解。

活动中心外观
活动中心外观

 

IMG_20150311_093459

在活动中心内活动的老人家们
在活动中心内活动的老人家们

IMG_20150311_093600 IMG_20150311_093621 IMG_20150311_093540

香港政府提供的养老福利及政策、宣传画
香港政府提供的养老福利及政策、宣传画

IMG_20150311_093707

入会方式的说明及活动公示
入会方式的说明及活动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