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逛菜市场几乎成为必修课。一方面是因为有一颗要吃水果的胃,另一方面吃货的心也对当地有什么特色食品充满了期待。
在国内陆陆续续在四五个大中型城市生活过,菜市场是除了家去得最多的地方。在家最开始是露天菜市场,附近的农民挑着自家种的菜来出售;自制的食品也是露天摆放。肉类也是赤条条摆在案几上。后来到了杭州、北京,菜市场都上了楼,卖肉的都配着冰柜。
再后来,禽流感的什么经常性出现,在北京要吃只活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禽流感爆发后,除了知道不要吃鸡,好像也不知道其他的什么预防措施了。
这次到香港,菜场给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食物的丰富性,而是他们的公共服务。在活擒区域,张贴有很多关于禽流感的宣传画,虽然现在不是禽流感的爆发季。在公共区域还有明显的禁烟标识。在每个固定摊位前,标识着档主的姓名、经营范围。在最显眼处是市场的办公室,至少让我知道出了问题该找谁不是。最意外的是,菜场内还有菜谱张贴,这得多了解主妇的心啊!每天想着做什么的难度不小于神州系列上天啊!角落里的公厕,还带残疾坑位的,轻松了档主和能吃能买的吃货们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