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医生

提前十分钟来到主任办公室的门口。进进出出的白大褂中,看到一个短发的身影。同事喊道“于主任”。回头一看:“马上开会,现在没有时间哦。”然后快速走开。这是医院里非常熟悉的繁忙场景。

十多分钟后,这位于主任出来找我们,匆匆打开一间宣教室的门。开灯,开空调,一气呵成。

并没有坐下来,扶着椅背就开始说,实在太忙了,但是医院要求我们做科研。我们也没有办法,没有时间去做。……

这是中国医院里非常常见的现状。高强度的医疗工作,培训,交流,做起科研来,匆匆忙忙,加上生物学知识先天不足,很容易出漏洞。

大概在国外也如此。除了制度要求,科研也可以是医生的“兴趣爱好”,总有一些医生可以用业余的时间和精力把科研做得很出色。

差距与焦虑

早上,爱人发来一篇《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中午利用休息时间看。

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事——成都七中向农村200所中学开展直播教学,以及直播教学对师生的影响。这件事还透射出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

离我高中毕业,已经过去20年。城乡教育的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很多学校跨地域抢生源。教师的流动大概也比20年前大了很多。

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可能不止是贫穷,日常接触到的事物、父母的眼界,都限制了农村孩子的“想象力”。

当我们把知识(数理化、语文、英语、历政地)、分析、讨论、兴趣等等现代教育的理念作为学生评价的指标时,城市优秀学校的学生远远优秀于农村学校的学生。除了这些“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升学成绩上,城市学校的学生也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那么,教育条件没那么好的孩子还有什么出路?强烈的焦虑在家长心中蔓延。

当我看到这些时,我也在焦虑,我也觉得我没有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也许她以后的发展会因为我的经济状况还受到影响。

有人把这种焦虑称为中产阶级焦虑,或者是对精英教育的焦虑。

一定会有人,没有接受精英教育,却也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接受精英教育的人,也会有一部分人过着平淡无奇的人生。但从比例来说,父母总是希望为是孩子的发展赢取更大的胜算。

另一方面,这些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焦虑,孩子真的有这种焦虑吗?孩子真的需要这些吗?身心健康的发展,兴趣爱好的发展,不断成长的能力,不管在哪个阶层,只要家长愿意重视、投入,总是可以帮助到孩子。

东北人

由于在东北念大学,所以有很多的东北同学。参加工作后,又结交了不少的来自东北的同事。因此,接触到东北的文化,对东北有体感的认识。不少东北人很有才能,学业、工作出色。其中口才上佳者大有人在。论学识,论胆量,不比其他地方的人差,或者更强。

然而,恐怕东北人自己也承认东北人在外名声不好。有一次在北京的一家小店吃汆白肉,问起老板娘是哪里人。老板娘说是东北的,然后很不好意思地说:东北人名声不太好啊。

生命中,被东北人伤害有三次:一次是在东北被抢劫。虽然不知道是不是东北人干的,抱歉内心里把这账算在了东北人头上。一次是在北京火车站被东北人扇了一记耳光。说得来很屈辱。两个东北人插队买票。本来怕事的我并没有言语。因后面的大姐对我说,“他们插队。别让他们插队。”……然后在售票大厅门口,被其中的一个东北人扇了一记耳光。把眼镜都打飞了。我很清楚我打不过他们。但没有警察在那附近。第三次是被三个东北人设局骗了钱。

所以虽然在东北呆了5年多,但对“东北人”这个词并没有太大的好感。(我需要声明,这不影响我与同学、同事保持关系。他们作为个体,仍然是我可敬、可爱的人。)

对。还有一次,一名同事因为坐出租车与一名东北人发生口角,被捅身亡。

我在想,是什么造成了一些东北人做这些坏事?是什么造成东北人离开他们的家乡遍布全国各地?在广西的大小城市都很容易听到熟悉的东北口音。

天气寒冷、经济地位衰落、外来人口的迁入和迁出,仍至伪满州国的历史,对东北人的现在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融入各地的东北人对本地的文化,本地文化对这些东北人,以及身在异乡的东北人的心态,他们仍然留在东北的亲人们的心态,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真希望有人研究这些,并且可以对各方面都有所帮助。

南方的冷

这两天气温大跳水,最高温由28℃跳到8℃。伴着毛毛细雨,小心低速地骑着重心不稳的“新的”牌电动自行车去上班,切身地体验了南方的冷。

对童年的回忆,“冷”带给我的印象更深。常年炎热,大概习以为常;一年中寒冷的几天,更刺入骨髓。

寒冷的冬天,和母亲挤被窝,贪心地把冰冷的小脚伸向母亲去取暖。或是伸向烫人的暖水壶,寻找合适地距离,既暖和又不会被烫疼。

还有的印象就是,有两次雨水、露水结了冰,挂在竹子上。猛地一踹竹子,下起“冰雨”来。那是童年难得的嬉戏内容。

如今全球变暖,广西的人们还都穿上了北方的羽绒服,空调、加热器也开起来。对寒冷不那么惧怕。晚上一直挤被窝,白天聚众烤火,已经不多见。

同时,我还想起了前两天在科学网微信公众号的新闻。西藏的盐湖水位猛涨,可能直接威胁青藏铁路。

虽然近几年已经少见全球气候变暖的宣传,但气候变暖的事实仍然真实地发生着。

对抗与敌意

可能因为小时候生活在对抗和敌意的环境里,现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常有对抗和敌意的反应。由于年龄增长的关系,现在有时候可以意识到出现了这种状态。花上一点时间,倒是可以调整过来。只是要想办法避免马上的应激反应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课题设计的那些“坑”

引言:本来打算写这么一篇文章,发在公司的公众号上。但又担心一些客户对号入座,所以暂时写在这里。以后发在哪里,再考虑。

对大多数临床医生来说,他们非常熟悉疾病,他们非常清楚疾病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但是具体的细胞或者分子水平时,往往并不清楚。

有一些原代细胞培养起来非常困难,如果再设计一个扩大培养的实验,那么这个课题可能在细胞培养阶段就难以继续。

也许之前会查很多文献介绍,这些细胞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要小心这些文献的可靠性:一看期刊。找权威的期刊,看影响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办刊历史长的期刊,同时警惕一些高分“水刊”;二看通讯作者的单位。

最可靠的方法还是在课题设立之前,尝试培养这些细胞,了解培养的难度和它生长的特性。

分子水平上,要考虑研究的分子(基因、蛋白)是否有很多的变体?他们的表达水平是什么样的?对细胞是否必须?或者他们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是否会严重的影响了细胞的生长?或者细胞存在某些机制限制分子表达水平的波动?

如果你想做基因的过表达,或者基因沉默甚至敲除,您要查一下文献,看有没有人实现过,或者有报道说实验已经失败了。特别是一些跨膜蛋白、转录因子,要特别小心。很可能由于细胞内在机制,或者分子的毒性,导致这个基因无法过表达,或者这个基因表达量过低时,细胞可能死亡。

如果存在多个变体,那么就要考虑,在做qPCR和WB等实验时,检测哪个变体,还是需要检查全部变体。另一方面有可能一个变体的变化会导致另外的变体的补偿,导致看不到细胞功能的变化。

引物设计和抗体选择,也都要考虑到变体的影响。否则,杂带……。

还有,就是成本核算。科学家也需要算账。现有可以购买的试剂,可以使用的设备,技术摸索的成本……

前期工作做到位,后面几年少遭罪。

周六晚上和周日上午——杂记

周六晚上和爱人欢谈未来如何花钱,直至凌晨一点。哈哈,我们都是花钱小能手。

其实也是对过去的回顾,对未来的期盼。虽然过去承受挫折,现在仍然迷茫,但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我们期望控制体重锻炼,锻炼身体,避免疾病,我们期望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而我同样期望着将来再来一场创业,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一一实验,希望发展一项又一项的兴趣爱好,希望把眼界投向英文文化。

虽然晚睡,我依然在六点多醒来,看到妻子和女儿仍沉睡,决定来一场晨跑,看看晚上看不清的江景。计划着某一天,早上或傍晚在江边取景拍摄照片。于是给自定了一个目标,跑了一次四公里的慢跑,看见了江边的芦苇,还有芦苇丛中的小路。那真是一个合适尝试逆光拍摄的地方,另外在江边用长时间曝光也可以拍摄到不同的倒影。也许在一个周末上午,全家人可以慢慢的走一趟,再做你一次不同角度的拍照和游玩。

回到家里,做完放松拉伸,开始做早餐。爱人开始学习英语学习,我开始画大版的4开水彩。碰巧孩子舅舅带着他的儿子过来,舅舅和他妹妹聊天,小男孩小男孩玩阳台的沙子,女儿吃了早餐,然后也跟着我一起画画水彩,所以这个有比较长的时间去练习水彩,画了几种水果。个别水果,效果不错,比较满意。其中最满意的就是把高光和阴影部分画出来了,有了一点感觉。调色和点画发上,有些经验了。但一直画不出好的晕染效果,不知道是纸的原因还是用水的原因。

中午的肉饼也很赞!

血管瘤与乙肝转阴

今天去医院做检查。结果喜忧参半。

不记得上次是什么原因去查B超,却一不小心吃了早餐。B超医生说,似乎胆囊有结石,但是因为吃了早餐所以看不清,建议:下次做B超的时候让医生仔细看一看,切记不要吃早餐。

这次B超医生很详细的检查,最终确定并没有胆结石,但是告诉我肝上有一个小东西,让我出去等结果。心里一直很忐忑。因为我是一个乙肝患者,治疗过程还有过一段曲折的经历。再加上我哥哥是肝癌去世的,所以很担心。

B超结果显示,肝有一个疑似血管瘤。看到“瘤”字多少都有点害怕。还好基于长期的学习,知道现在也很多恶性肿瘤,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癌症,都是可以控制的。有很多的方法。

但是还是匆匆的查了一下血管瘤的信息,了解到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良性的,甚至称不上肿瘤的“瘤”。多发于小孩子的皮肤。看起来像有小块的血肿。肝血管瘤,病因不明。多数情况下不影响人的生活。没有任何的病症,仅在检查中发现。如果长大的话,有可能会有疼痛的感觉。这时候也许需要微创手术切除。

现在互联网发达。人人都可以当半个互联网医生。但是专业的事情,还是希望找个专业的医生去判断。

于是找肝胆外科的门诊医生。敲门进去跟医生说B超发现有血管瘤,问医生是否可以加个号,或者我下午在挂号看一下。医生很不耐烦地说,小的血管瘤不用管它。我又问长大了呢?他说长大也不用管它。我还想问什么时候,他说:好,就这样。

当时心里焦急、疑虑、求助。遇到这样的医生,心里确实不好受,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说话有哪地方不礼貌或者办事的方式不对。小声地说一句,不好意思,匆匆离开。下定决心,下午也不要挂他的号。

记录在这里。希望自己,并且我希望告诉我的女儿,即使掌握一定的权力或者优势时,更要谨慎地使用自己的言语和态度。因为在这掌握一定的权力或优势时,不谨慎,过于随便使用语言,很可能会被理解成完全不同的含义,很容易被误解为非自本意的意思。所以,权力越大,优势越大,越要谨慎。

另一件事是,突然注意到自己的两对半结果里,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乙肝e抗体抗原阴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以我生物学的知识判断,这是一个好的结果,进一步互联网查找,这个结果是乙肝恢复期,或急性感染。似乎我的爱人也曾经有这样的检查结果。医生不太好解释这样的结果,但是最后判断都是:不是乙肝患者。我进一步翻看着6月份的检查结果 发现当时已经是这样的结果,而且e抗体阳性,这是典型的“曾经感染过乙肝,对乙肝抵抗力,或者说,乙肝治愈”的指标。

我有点不太敢相信这样的检查结果。这需要跟医生再确认一下,而且需要问医生。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后面的生活,包括治疗,需要如何处理?我是否可以适当的喝一点酒?或者在陪客户或者同事聚会上喝大一点也没关系。这样结果。肯定是一个好的结果,令人高兴的结果。因为乙肝是肝癌一个高危因素。

关心他人,是一种能力

我有一个缺点。过分地关注事,太少关注人,或者不应该说过分地关注事,关注事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忽略了关注人,错了。

现在在一个初创型的公司里面工作。公司没有OA系统可以规范流程。人员多数都没有在流程规范的公司里工作的经验,所以意识上并不太重视流程。虽然同事也会抱怨流程乱,但是真正去协调流程的时候,又觉得过于的繁琐,又不愿意去做。所以同事会有一些抱怨。我会去听一听,去理解,但是否没有安慰的话。

我在考虑如何去解决,但是仔细想想都觉得困难太多,实在不容易。

昨天,一位销售的同事跟我说,一个项目进展这么慢,没法跟客户交代,怎么办?因为当时我也很忙;另一方面,因为这个同事平时说话比较急,我有点心胸不够开阔,所以不够包容她。因为这两个原因,当时我回了句“哎呀,你跟我说我也没有办法。”或者是“你跟我说这些,我能有什么办法?”(也许我是这样说的。)这位同事应该会觉得我很冷漠。也许我应该停下手上的工作,去听一听,然后回头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项目的情况。也许我能帮她做些分析,在与客户沟通上,有一些办法可以帮助她。

关注他人是个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更好的帮助你去做其他的工作,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