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过高的门槛

虽然中国人口增长迅速减缓,但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结构已经发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以前主要摄入植物,到现在肉食比重大大增高。中国人对土地生产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培育更高品质的农作物,成为农业的重要需求。

迅速变化的需求使用于以前缓慢的育种技术,已经难以满足。

虽然随着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基因分型技术的不断普及,高通量自动化的表型统计技术以及气候土壤等环境等统计技术,决策辅助技术远远落后于分子技术或组学分析技术。基于分子辅助育种的现代育种策略仅在个别跨国大型种业公司中运营。

大规模的、技术密集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开拓性的育种方案,很多时候都在秘密的进行。其细节并不发表。

这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国家,产业发展落后的国家而言,农业育种的门槛变得太高了。由于育种是一件极费时间的工作,加上各种技术和知识的不透明,落后者很难有后发优势的机会。

新内容时代——新媒体发展记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时间日益的碎片化。阅读速度也加快。面对不确定的碎片时间,人通常会选择快速地阅读,以避免在一个不确定碎片时间长度结束时不得不终止阅读。所以短篇的微博、段子容易流行。微视频也得以快速的发展。长篇的文章也要突出重点,俗称划重点。

不少人是对这种状态表示担忧。

另一方面,除了以前的传统内容制造组织,现在一些生产厂商、以前默默无闻的个人,都在尽力挖掘内容,撰写长篇文章。

虽然这些长篇文章也会划重点,但是内容确实非常有益。对内容制造者来说,内容能给他带来流量,也就有可能带来广告的收入或者流量变现的机会。

以生物技术为例,现在各种大大小小的生物公司,都在努力地制造内容,介绍自己业务相近的、相关的内容——研究进展、行业发展趋势等等。有的文章甚至一口气详细解读介绍五六篇SNC文献。而且这种大工作量的内容产出,基本上保持在一周一次的频率。这已接近以前传统内容生产商的工作强度。

同时,这也大大提高了研究者获得科研信息的效率,减少了研究者阅读非母语文献的劳累。

研究者可以通过关注与自己研究相关的企业公众号或一些个人公众号或者知乎等相关企业号,跟踪非常专业的领域的研究进展。这些非常专业的领域很可能是以前的传统内容生产商无法跟进的。

什么样的人生是你期待的

动荡的、平稳的——什么样的人生是你期待的?

动荡的时候,期望自己可以过得平稳一点。但平稳的朋友内心里还有躁动。

有一些人,喜欢闯荡,并享受闯荡的感受和过程,接受闯荡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些人过着平稳的生活,在平稳中享受。还有一些人,内心和现实一直在冲突,有时接受,有时无奈。

但选择了,就要像成年人一样承受后果。

挣钱不是我的兴趣

挣钱不是我的兴趣。这话说出来,真的很“衰”。但确实是事实。

从来没有过财商的教育,或者说财商教育就是——省钱。既然这样的教育也没有深入我的基因。时不时,还是要充一下“豪放”。所以花钱更像我的兴趣之一。

更可怕的是,甚至有时候,觉得挣钱很累,又迫不得已。

尽管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在财商学习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买过的《富爸爸穷爸爸》已经躺在书架最里层很久。虽然翻看过,但已经记不清讲了什么内容,更别说去实践、尝试了。

想想这些,证明自己真的是一个懒人。不能怨妻子也这样评论我。

电影《龙猫》

因为最近想文化消费一下,恰好在豆瓣上看到宫崎骏的电影《龙猫》的评分很高。影评很好,画面也不错,所以决定“奢侈”了一把。

在星湖老电影院里看这部片。斑驳的地板、陈旧的座椅、落后的投影效果,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吸引力。

故事情节出奇地简单,比电影简介还要简单。人物形象也不是我印象里日本动漫里的那些大眼睛唯美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小姑娘的大嘴巴。乐观的生活态度、温暖的亲情,是日本动漫最擅长描写的,也是最打动人的部分。另外,“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情节,和宫崎骏的另一部动画片《千与千寻》有同样的痕迹。

日本动画画面风格与欧美动画有很大的差异,自成一格。

比较庆幸,这部电影,全场没有太吓人的地方。小朋友只有一小段小害怕。观看结束后, 表示非常喜欢。回到家中还不停叫唤“龙猫”的日语,并表示要到日本去看看。

嗨呀撩螺——小城市的风味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的记忆正在消失。但在北大桥头仍能撩上螺——这是南宁的说法,用正统普通话就得说“吃上螺蛳”了。

路边,电瓶车停上一溜。都是来吃玉林小吃、烧烤和螺蛳的。因为吃螺蛳要用牙签把螺肉从螺壳里挑出来,所以南宁人又形象地称之为“撩螺”。结合电影《刘三姐》里的山歌调调,有“撩螺”的小年轻高兴地唱道“嗨呀撩螺”,就带上手套捡起螺蛳,“撩”起那微酸辣的鲜味螺肉。

饮食的场地,就是小小的折叠桌,或者水泥墩上放上的一块桌板,甚至是树根围档加铺的瓷砖。简陋,却特别配得上这简单的“撩螺”小吃。别具小城市的风味。

从“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南宁游有感

这两年南宁市发展迅速。在南宁市南边建起了五象新区。开阔的道路,密集的商业办公建筑群,购物商城,还有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广西体育中心,园博园,以及包括万达茂、方特等文化旅游功能。加上五六条地铁线路建设,南宁大手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沿着邕江,做了一系列的绿化、园林设计、灯光设计。除了增加民众的健身娱乐场所,增加居民幸福感外,对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虽然也许可以提高江边的房价,增加一些夜游邕江的旅游项目,但对比庞大的经费投入来说,不算合适的“买卖”。

今天晚上去逛新开发的“三街民居群”,发现就在南宁开发较早的步行街后面。搞起设计来古色古香,加上游客人头涌涌,一走神,偶尔有走在成都宽窄巷的错觉。没想到政府居然挖掘出这样的历史文化“卖点”。这倒是切实地可以促进消费。政府的建设目光和以前大搞商业中心有了很大的不同。

中国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更多的思路,更大的自信和目光,全面发展。

如何发展自己?如何挣钱?

在困境中,常常回顾自己的发展路线。如果给自己的人生发展画一幅画,一定是弯曲的,而且在这个曲线上有很多的箭头表示不同的发展方向。假想自己一直往一个方向发展,也许在某一个方面会比较出色。但是自从需要独立生存起,种种的压力和诱惑就诱使我不断地企图有另外的尝试。

现在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工作任务填满整个工作时间,仍然干不完。另一方面,常常想起如何才可以多挣一些钱。

记录一下。

写在女儿上小学前1年半

“……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女儿二岁时,哄她睡觉,我哼唱这首儿时熟悉的歌曲。当时,只感慨,随着年龄增长,忧愁渐涨。

转眼女儿已经4岁半,小学择校摆在面前。妻子也是感触良多。

由于经济的关系,女儿是上不了最好的小学了。以我们成长的经验,好的学校,好的教育,意味着有更大的机会考上好的大学。好的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就业上有更好的机会。在当下的教育体系内,中国和外国大体都如此。

那么,在小学的时候,得不到最好的教育。那么,我们考虑如何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呢?

首先,家长需要克服困难,和学校一起家校一体辅导功课,完成学校的作业。听到好多故事说,家长辅导小孩作业导致“关系破裂”的。不知道是否是辅导的方式方法不对。有待日后验证。

其次,发展兴趣爱好,期望这些兴趣爱好可以成为日后孩子“安生立命”的技能。反观自己,虽然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对组织的依赖性极强,缺少独立谋生的能力。离开组织,就难以生存。

就这一点来说,期望小孩可以发展好兴趣爱好,日后在组织内可以有所作为,自己生存也可以自由自在。写作、画画、多种语言、做厨师、学技工也好,靠数理化、参与工程吃饭也罢。无论日后学业如何,职业或事业如何,都可以因为有一份独立的技能可以心中不慌。

作为父母,无力,也不可能为子女清除人生所有的烦恼,只能设法教育他/她如何也人生的麻烦相处,如何成为独立、成熟的人。在这里,我想起了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生的麻烦就像与虎同舟。

没有情感的爸爸?

今天和父亲一起去医院,一为了父亲的例行检查,二为了咨询医生我的乙肝是否真的转阴。得到医生的确认,我高兴地告诉了当了一辈子医生的父亲。出人意料,他完全没有反应。我以为他没理解“转阴”是什么含义。又说了一遍,“我的乙肝好像好了。”还是没有反应。我问“爸,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他说,“听到了。好就好了,但是还是要注意检查。”

我顿时“熄火”。难道他不为他的孩子拜托病魔高兴一下嘛?为什么他和我谈论的只有:台湾形势,天气,老家那些我不认识的人,却无法谈论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生活。

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