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并不试图预言或证明“手机将死”,而仅评论“手机将死”的预言及可能的意义。
这样的预言很大胆。现在智能机盛行。而且大家玩的很嗨。现在还没有可以明显确定的智能设备可以替代手机。
但是我们想象一下,我们不需要携带手机就能享受到手机的所有服务(甚至更多的服务)是不是一种更嗨的感觉?。
如果手机真的死了,会死一批手机制造商,APP制造商;诞生一批智能设备制造商,人工智能服务商。
这里并不试图预言或证明“手机将死”,而仅评论“手机将死”的预言及可能的意义。
这样的预言很大胆。现在智能机盛行。而且大家玩的很嗨。现在还没有可以明显确定的智能设备可以替代手机。
但是我们想象一下,我们不需要携带手机就能享受到手机的所有服务(甚至更多的服务)是不是一种更嗨的感觉?。
如果手机真的死了,会死一批手机制造商,APP制造商;诞生一批智能设备制造商,人工智能服务商。
最近看一篇文章报道故宫博物馆馆长给故宫带来的变化,才真正认识到“文创”这个词的含义。
故宫博物馆是一个存放、展示文物的地方,也是带有沉重的历史感的地方。
故宫博物馆馆长,除了更多展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提供更好的参观环境之外,允许观众在故宫博物馆里进行拍摄、传播故宫博物馆的景致、文物。这一举措本身就为众多的观众进行文化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大量故宫博物院里拍摄非常漂亮的照片。
同时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多种的文化活动。比如把人物或历史人物改造一种很萌的方式来展示,甚至制作成不同的衍生品进行销售。
甚至开放夜场。在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到灯光秀。
这些大胆举措让故宫博物院变成一个文化实验场,也让人们感受到一个古老建筑的巨大活力。
这就是文创的巨大力量。
今年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时刻为生活做准备”的话题似乎很流行。这个话题在鼓励人们更多地反省自我,享受当下,避免为未来过分地焦虑。
但是,也容易被误读: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
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工作?工作最基本的功能,是出售自己的时间换取货币。义务的、不能赚钱的“工作”,我们暂不讨论。
你再看一下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把时间留给自己的家人朋友。
“时刻为生活做准备”的意思就是,不把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
那么当我们把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候,我们计划做什么呢?我们需要怎么和自己相处,怎么和家人相处?我们自己需要什么?我们的家人需要什么?
对自己来说,需要时间去修复自己,去反省自己,需要必要的休息和可以让自己沉浸的爱好,需要人生的成长。
对于家人来说,需要陪伴,需要完成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需要相互帮助完成人生的成长。
那我们再来看工作。在我们付出时间来换取货币时,我们依然可以反省自己,如果工作本身就是兴趣爱好,甚至工作可以帮助你完成个人的成长,那么工作真的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非常非常幸运的一部分。
所以当我们再来看“时刻为生活做准备”这句话时,我们要看,我们这个准备过程,是否就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如果是,那我们就应该,感谢自己拥有这份幸运,如果不是,那么就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的准备?这样“准备”本身除了能够换取生活所需要的货币,对我们没有其他的意义。我们应该把“准备”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记录一下小妞的成长过程。
小妞4岁半有多,绘画能力日渐见长。还学会观察,能对着实物用画笔记录。绘画中还带有她看过的绘本的影子。
拼乐高,做手工的技能也让人羡慕。
现在大概能认出五六十个字。自称会写一两个字,完全没有笔顺,写字就和画画一样。妈妈曾经试图教她笔顺。小妞似乎并没有兴趣。
小妞在记一些事情上似乎记忆力非常好。一天爷爷去看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我跟她说共产党。她就一下子记住了共产党这个词。
但在跟他讲三国演义时他总是记不住周瑜而常常问“那个“余”什么来着?”
一时也总结不出,小妞擅长记哪方面,或不擅长哪方面。
新画了两幅骑马图。把正45度角视角的奔驰的骏马画成正侧面视角,奔跑形态一下子没有了。
这就是没有结构练习基础的“悲剧”。之前的一些笔触练习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局限。
有必要增加一些结构练习进行临摹或者打稿。在反复的练习中,掌握绘画的结构。
看过电影“流浪地球”。很是失望。回家翻出小说重读。认真总结如下:
情节
小说《流浪地球》属中篇小说,篇幅并不长。故事完全可以在一部电影里讲完。然而编剧和导演并没有原封不动地演绎这部小说,而是选择了小说中地球掠过木星的片段进行了改编。
电影情节是这样: 地球坠入木星轨道。父子两人携手合力,在木星上的氢气与地球上的氧气混合后,点燃混合气体,将地球推离木星轨道。
小说的情节就是这样的: 经过了漫长的刹车过程,即通过众多强大的推动器阻止地球自转后,进入逃离阶段,地球穿过小行星带,从木星边缘擦过。巨大木星几乎占据了地球整个天空,随后星空从木星的一角露出。地球逐渐远离了木星。小说中的主人公“我”先后因为地下城熔岩和通过小行星带时使用反物质炮弹失去妈妈和爸爸。
如此局部放大并改编情节,让电影看起来太不像小说了。
当然,也许小说的叙事太过平淡,不适合直接照搬。如果这样考虑,不如把电影名也改掉。
主题
常见的电影艺术主题是:爱,希望。电影“流浪地球”把“希望”足够地突出。如果把一些“为了搞笑”的套路去掉,可以看到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骨架。
小说的艺术主题比电影丰富得多。刘慈欣是个极其推崇科学与技术的人,所以在他的小说里除了对人类情绪、情感的描写外,更多地思考:人类的情绪、情感、道德等等在当下场景下重要的事情,在冰冷的宇宙现实中,会是什么样的状态?
摘录其《三体》中一段序言印证我对刘慈欣的理解:
这是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也是一个生存与死亡的故事,有时候,比起生存还是死亡来,忠诚与背叛可能更是一个问题。
疯狂与偏执,最终将在人类文明的内部异化出怎样的力量?冷酷的星空将如何拷问心中道德?
在小说《流浪地球》中,也提到“希望”,是“我”的父亲提到的。
“你听着亲爱的,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这就是一些评论说电影“流浪地球”保留了小说《流浪地球》的“神”的原因。
但通篇来看,小说《流浪地球》更多地是刘慈欣将人类现在价值观放在“科幻”这个特殊场景下的思考。
因此,我认为,这是两个“流浪地球”。
什么是希望?希望是对未来积极的期待。通常还要加上期望的对象。
从大的方面来看也需要对这个世界人类的文明发展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
长期来看,历史是前进的。虽然这个世界这个国家经历过各种战乱、骚动、斗争,充满了矛盾,人们阶段性地陷入迷茫、挣扎,但是长期来看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总是不断地前进,并且是不断的加速前进。前进的动力来自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其他力量所难以阻挡的。
如果我们因为其他的力量,影响我们的判断对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没有希望那我们将无法跟随这个世界和国家的发展,无法获得长期(我们可以称之为“时代”)的红利。
从小处来看,人要对自己抱有希望。从漫长的人生来看,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机会。也许现在并不理想。但抱有希望,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看未来,总会比现在好。
再从学习来看,只有相信是可以学习并掌握,才有可能有动力和热情去学习。
如果问,希望有多重要?那么希望要比金钱、时间,乃至生命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希望,其他的事情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先记录一下画水彩的心情。由于最近比较“忙”,给自己安排的事情比较多,一直没有安排大块的时间画画。
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心情画细节。挑战了一次画玫瑰,虽然把层层叠叠的感觉画出来了,但完全没有耐心画色调的渐变。
倒是,抛弃细节的光阴练习还算满意。
这是“三幅苹果画”的第三幅。选用中黄色作为底色后,苹果颜色的渲染效果得到体现。渲染加留白的高光有效地体现出苹果的立体感。缺点在红苹果的阴影。可能改用红色会比较好。
湿画法的渲染效果不错。尤其是是中黄色的渐变。这是先高浓度中黄色,后画笔蘸水涂抹,达到渐变的。阳台与墙壁连接处,用未进稀释的中黄色加强了效果。
打棒球的男人。光影不错。但细节差了点。
夏日。面部细节处理得不好。墨镜应该留一些高光。
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很多人看来,中国过快进入老年化社会的原因就是计划生育。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让我们重新看一下“老年化”这个概念。
什么是老年?也许有些人觉得退休以后就是老年了,退休的人群开始领取养老金,不再工作,不再创造价值。也许还有一些定义,将70岁或75岁或80岁定义为老年。
因为进入这个年龄以后,因为生理、心理、精神以及社会适应上的原因,生活上日渐需要他人的照顾。人从有劳动力的人逐渐变为依靠社会照顾的人,甚至说消耗社会财富的人。尽管老年人在照顾着他们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但是已经慢慢被他的子女嫌弃。说起来很残酷,但是身边历历可见。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老年概念其实并不以年龄来区分,而是以是否仍然能为社会贡献力量来区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虽然廉颇老了还很能吃,但带兵打仗已经很困难,那么廉颇真的老了。
但巴菲特、李嘉诚、比尔盖茨、霍金(如果他还活着)、稻盛和夫……,我们会说他们老了吗?是的,在年龄上来说他们确实老了。但是他们要么创造着巨大的财富,要么正在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要么通过他的理论影响着世界的人们。他们的力量让我们从来不会觉得他们老了。
那么重新回到老年这个概念。
“老年”,是指不再能创造社会价值,同时消耗社会价值的人生阶段。注意这里用“不再能”,指的是失去了创造价值的能力,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仍然没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这样理解这个概念,小孩就不在老年的队列里了。巴菲特等也不在这个队列里。
那么,谁在这个队列里?除了年迈,无法行动、言语、思考的人,大概只剩下没有意愿创造价值的人。其中包括小偷小摸、流浪汉、退休以后不再愿意创造价值的人等等。
当我们这样定义老年这个词的时候,老年人与年龄就没有关系了,那自然与生育率也没有关系。
然后我们重新来看待老龄化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什么?自然不是提高现在的生育率。
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个是,转变人们的观念,让原来不愿意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有意愿去创造价值,或者意识到自己可以创造价值,而且这种创造的过程能给他带来种种的好处。
我们再来说第二点,给“老年”人赋能,这里说的“老年”人,同样是我们之前定义的“老年”人。如何赋能呢?一方面,通过社会的保障,让人们有更好的医疗健康管理保障;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医疗技术的发展,生命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有机会利用这些技术来弥补自己日渐消退或终将逐渐消退的生理、认知能力。人们获得更长的,寿命以及可以创造价值的时间长度。第三个方面,教育需要作出重要的调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等高等教育,教育更大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认识未来即将出现的改变,并帮助人们为未来做准备,帮助人们更大的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或者应该说帮助人们掌握扩展自己能力范围的能力。首先需要让更多人认识到人的寿命以及创造价值的时长将在未来大大延长。其次这个世界将进一步加速发展。其发展的速度非常有可能超过我们原先的想象,或者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象过。那么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们必须不断的学习,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扩展自己的能力。如果无法不断的学习,那么最终就会因为无法适应未来变化而变成老年人。这与年龄无关。
今天和客户发生了一次争吵。就争吵本身而言,我并不觉得我自己有什么过错。但是在争吵几句以后,突然发现这次争吵并不是我意识控制的,是带有一点情绪的。
那么,对待客户蛮不讲理的要求时,什么是重要的?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对客户什么最重要?
再回到上一个问题:对待客户蛮不讲理的要求时,什么是重要的?
需要消除的顾虑:担心不恰当的交涉影响客户关系。在获得销售授权的条件下,可以大胆交涉。即便造成客户关系紧张,销售仍然有机会弥补,因此无需过分焦虑。但客户的反应,应该及时与销售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