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不易

今天是丈母娘的生日。在她生日的前一个晚上,岳母大人把女儿叫回了家。非常严肃的谈论了如何安排未来的生活,估计可能出现的风险,计算如何使用手上可以利用的钱。据说,还做了多方面的咨询。

回想想过去的几年,几位老人确实不易。儿女工作、身体、经济出现了问题,向父母借了不少钱,削弱了父母应对风险的能力。父母对儿女也越发地担心。岳母说自己曾经几天睡不着觉。我那位极少言语的父亲大概心里也犯愁,因为他儿子把他的退休金存折都拿去挪用了。

反思自己,考北大,去创业,都有些激进。期望冒险搏一搏,改变命运,两次都失败了。如果选择走更稳妥的道路,生活大概也会更平稳,也许也会过得更好一些。老人孩子也能跟着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应该认识到我的这个特点,在以后的道路上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人生可以再来一次

如果人生可以再来一次,我会做好规划。目标自然是让自己过得好一些。但怎么规划呢?

读书。以小时候的条件,大概会再多读一些“闲书”——经典的小说。那时候,出版物没有不多,大概只可以读到那些“名著”,再加上武侠。

好好学英语。那是没有用的。哈哈。以前也很认真学,效果不好。以当时的条件大概也只能这样了。

坚持写日志。不是为了写而写,要养成观察、发现生活的习惯,培养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绘画。以上同。

听一些音乐。流行音乐好了。那时候,没有人引导欣赏古典音乐,可以接触到的乐曲也不多。只好如此。

书法。不看好。还是交给时间吧。

如果可以重新选专业的话,也许还是生物学比较适合我,医学也可以考虑。

“如果人生可以再来一次”,这个话题挺虚幻的。如果你认为你可以多活几十年,那么也可以从现在开始把人生再来一次,一切都不会晚。虽然现在的你要面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那又怎么样?小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资源,没有现在这样的眼界,没有现在这样的自由。从现在开始把人生再来一次,不是再好。

部落化——营销的困境

任何一个变化时代都意味着机遇与危机。

现在这个时代,自媒体高度发达。营销手段已无法通过一两个中心化的媒体到达多数受众。正如吴伯凡所说,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部落化时代。世界并没有因为互联网发展变成去部落化。相反,部落化趋势日益明显。

一部分人用抖音,一部分也用豆瓣,还有一部分有人用知乎。

也许一个人会出现在一两个部落内,但是却完全不进入另外一个部落。营销人想传播到尽量多的人群,不得不在每个部落都去做广告或做自媒体,然后去评估它没效果,甚至为了适应这种部落化的特点而生产不同的广告或自媒体内容。其中的辛苦,只要做过这方面的工作的人都能理解。

如何与孩子谈去世的亲人

如何谈论去世的亲人?这话题对任何一个大人来说都是艰难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避而不谈。因为担心这个话题,触碰身边人悲伤的情绪。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管谈与不谈,悲伤的情绪总是存在。当这种悲伤情绪出现的时候,没人倾诉交流,必然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

我哥哥去世时,留下了两岁的侄女。后来再也没有人跟他谈过他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也没人告诉他父亲是怎么去世的。聪明的小孩猜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她仍然有很多疑问。没人向他解释。大概她也慢慢的不愿去触碰,或者也会觉得他人不愿意跟他去解释,于是深深的埋在心底,成为影响她的潜意识。

感谢在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的心思已相对成熟,能够理智地面对。我还是时不时想起我的母亲,也有懊悔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很幸运,我有一个好妻子能倾听我的一些倾诉。

我的母亲,在我的女儿两岁的时候,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曾经期望着我的女儿可以享受和她的奶奶享受天伦之乐,不论是对我母亲和对女儿而言,都是一种幸福的记忆。可是可惜时间太短,女儿还记得不太清楚。但是很幸运,我能够跟我女儿去谈论她的奶奶,去描述他们在一起时幸福的时光,在一起的细节。慢慢地发现在谈论这些往事时,女儿很高兴。这无形中给她补充了一个亲人的记忆——幸福的记忆。我相信这种幸福的记忆能陪伴她的一生。

深夜,你的手机为谁开着?

父亲现在和我住在一起。有时候考虑到延长手机使用寿命选择晚上关机睡觉。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候,有一种幸福感。因为亲密的人都在身边。

深夜 手机为谁开着?准备考研的时候,手机刚刚普及 还没有手机。那时候基本保持每两个星期给家里打一个电话的习惯。或者说约定。有一次因为学习太投入。忘了给家里打电话。母亲就着急了。这就是远方的牵挂。

后来谈了恋爱,跟家里要钱,700多买了一个诺基亚3100。按键非常地好用。当时手机主要功能就是发短信。卿卿我我 你来我去。深夜短信发了一条又一条,心里美滋滋的,也不愿意关机。

后来两个人在一起。也从来没有关机过。心里总是挂念着家里人,担心家里有急事要找自己。虽然每次打电话回家,也常常不知道说什么。

现在,除了有人出差或短暂地分别 关机睡觉,不担心打扰,也不很担心错过,舒服。偶尔有人出差或者是生病不能在一起的时候,也会开机。那时,会更明显地感觉到这种牵挂。

你有没有意识到深夜你为谁开着手机?

不做纠结的父母,做有准则的父母

不是每个父母都可以给子女全部。除了“父母”这个角色,他/她还是儿女、朋友、亲戚、员工、自己……。不同的角色都要求其付出不同数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大部分的我们实际上为“父母”这个角色付出的也许只是10-40%之间资源——10%左右的时间,30%左右的金钱。

我们对子女的期待往往是100%的。我们期待子女勇于尝试他/她的众多可能性,期望他/她有所专长,但其他方面又不落后。我们经历过的坎,期望可以告诫子女;我们承受的苦,子女最好可以早早就避免。因此,父母心头压上沉重的负担。

学习与现实

年轻的父母从下定决心“做父母”时,就开始学习/思考如何“做父母”。我们这一代在育儿方面彻底地背叛了我们的父母——走向科学育儿的道路。我们从众多育儿书籍中学习,关注网络上的育儿网红。换句话来说,我们在自学育儿。

压力和未知必然带来内心的纠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放自己,建立信心,做好父母呢?

犯错,不用后悔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知识、技能、情绪,都无法涵盖新一代成长面对的无限可能。父母应该对小孩有信心,相信在自己偶尔犯错时,小孩有能力去纠正、弥补、包容我们的错误。作为父母,也有时间帮助孩子消除过往的消极影响。

准则

众多育儿书籍和大V们教我们很多育儿的细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特质的小孩,都有不同的教育指导。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有时觉得难以学习、难以掌握。善于总结,才可以化繁为简,轻松面对。要总结的,就是我们教育中的准则。

爱(规则)与自由

在我们的大脑里,“爱”很难与“规则”关联在一起。我们不在这讨论什么是“爱”。这个话题太大。为人父母,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成长。除了吃好,睡好,还要让孩子成立为独立、完整的人。那就需要“规则”:吃饭要认真,不能边吃饭边看电视;请求他人帮助,要使用礼貌用语;入睡前,要收拾玩具……等等。提出规则,认真执行。在规则之内,就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需要新增规则,需要与孩子明确。

规则,帮助孩子成长;自由,帮助孩子发展。

协商

小孩心里非常明白,只要耐心和他/她说明白。哪怕小孩不能彻底明白,很多情况下,小孩都会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所以不要说“他/她哪里懂?”,不要太担心孩子犯倔。

协商,帮助孩子理解取舍和交换。

独立、界限、保持距离

某一天,我突然反省,是不是我太关心小孩子了?小孩自己玩,大可给他/她更多的时间独处。进入小孩的房间,试着先敲一门,问是否可以进去。分清楚哪些是小孩的事,哪些是大人的事,哪些是小孩的情感,哪些是大人的情感。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怕是最亲密的人,才有利于个人的独立发展。

本能地逃避——如何勇敢地倾听

人性总是充满弱点。当与他人交谈时,我们本能地避免伤害到他人或自己。他人向您倾诉他的痛苦时,我们总是本能的试图回避——去转移话题,或者是马上给予安慰,然后匆匆的结束着这个话题。

显然,我们对自己面对伤感时的处理能力没有信心。尽早结束,减少可能犯错机会,是明智之举。

然而错过谈论这些内心深处的问题的时机,必然埋下长远的祸患——倾诉者无法释怀,倾听者无法理解。

那么如何勇敢地倾听?

首先,最好有一个私密的环境。事情越重要,这一点越重要。保证倾诉者和倾听者不受把打扰,没有外界的压力。倾诉者可以细细地倾诉,停顿,思考。倾听者也可以默默倾听,适当的提问,并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

其次,一定要相互尊重,切勿枉加批判。倾诉者越能接近自己内心的想法,越能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中解脱出来。任何道德或道义上的批判,对倾诉者来说都是一个种种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他的潜意识无法被发现。潜意识深深的埋在内心里,成为日后生活的底层祸患。而倾诉者、倾听者都将一无所知。

最后必须对谈话充满信心。任何一次探讨内心深处的努力都有助于倾听者发现自己对舒解内心和外界的压力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遵循以上两点的任何一次谈话,都必然对倾诉者有或多或少的帮助。所以倾听者必须对谈话充满信心,而且应该对谈话充满信心。

海门:干净,有文化气息

海门是南通的一个县级市,和上海几乎隔江而望。

从上海浦东机场上绕城高速,再上沪陕高速,穿8.9公里(网友发的数据)的长江隧道,崇明岛,跨江大桥,再沿江路走一段就进入海门市。

沿路看到棋盘式的水系,惊讶地想“为什么这么笔直?是谁在什么时候开凿了这样的水系?”水系干净,未见塑料垃圾。部分水系还搭着木制的平台,方便登船。

经济发达的海门市有大量农田,没有看到丢荒的。相反,农民惜地,小块的农地也种上油菜。

海门制造业发达。村落里散落各种工厂。当我看到路边小村子有一家陈列整齐、装修考究的服装店时,十分惊讶。

进入海门市区,干净、漂亮,绿化景观做得细致,道路平整,十字路口装有自行车等待遮阳棚。坐车穿过一片生活区时,发现河边的护栏都是石材做得,柱头上刻着小狮子。一下子就把杭州的感觉带给我了。

有小孩后,男人发福的三个原因

自从有小孩后,身体不可抑制地膨胀了起来。不得不刻意控制饮食,加强锻炼。

总结起来,有小孩后,男人发福的三个原因:

1.户外活动少了。

虽然遛娃也是活动,但那就是走走。一个小时以上的大运动,很难得。驴友的生活,只能等孩子长大。(前提是,那个时候,您还有体力和热情。)

2.食物充足。

给妈妈或小孩的食物,帮忙消灭。(其实,自己也吃得很爽。)

3.劳累。

失眠没保障。陪小孩睡,哄小孩睡,半夜给小孩盖被子,扇扇子。半夜醒,再入睡困难。白天困累。身体内新陈代谢发生改变。再加上劳累后本能地多吃以补充能量。

大体总结完了。所以,有小孩的男人们要注意找机会锻炼,控制自己的饮食。

保障自身安全的原则

广州被骗后,恰好听“冬吴同学会”讲到《原则》这本书。回想自己的几次受伤害,背后的原因是自己缺少保障自身安全的原则。

编写几条原则如下:

1.避免单独和陌生人出现在封闭的空间。对有可能单独和陌生人进入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并尽量避免。

2.对陌生人保持警惕。对一个初步接触、没有深入了解的人保存警惕。即便这个人拥有社会广泛认可的地位和身份。

3.尽量避免在危险的时间出现在危险的地点。比如说在晚上,或者漆黑的晚上。出现在一个偏僻的小路或者巷子里。

4.在危险的时间或地点,避免陌生人见面。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