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父母都可以给子女全部。除了“父母”这个角色,他/她还是儿女、朋友、亲戚、员工、自己……。不同的角色都要求其付出不同数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大部分的我们实际上为“父母”这个角色付出的也许只是10-40%之间资源——10%左右的时间,30%左右的金钱。
我们对子女的期待往往是100%的。我们期待子女勇于尝试他/她的众多可能性,期望他/她有所专长,但其他方面又不落后。我们经历过的坎,期望可以告诫子女;我们承受的苦,子女最好可以早早就避免。因此,父母心头压上沉重的负担。
学习与现实
年轻的父母从下定决心“做父母”时,就开始学习/思考如何“做父母”。我们这一代在育儿方面彻底地背叛了我们的父母——走向科学育儿的道路。我们从众多育儿书籍中学习,关注网络上的育儿网红。换句话来说,我们在自学育儿。
压力和未知必然带来内心的纠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放自己,建立信心,做好父母呢?
犯错,不用后悔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知识、技能、情绪,都无法涵盖新一代成长面对的无限可能。父母应该对小孩有信心,相信在自己偶尔犯错时,小孩有能力去纠正、弥补、包容我们的错误。作为父母,也有时间帮助孩子消除过往的消极影响。
准则
众多育儿书籍和大V们教我们很多育儿的细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特质的小孩,都有不同的教育指导。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有时觉得难以学习、难以掌握。善于总结,才可以化繁为简,轻松面对。要总结的,就是我们教育中的准则。
爱(规则)与自由
在我们的大脑里,“爱”很难与“规则”关联在一起。我们不在这讨论什么是“爱”。这个话题太大。为人父母,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成长。除了吃好,睡好,还要让孩子成立为独立、完整的人。那就需要“规则”:吃饭要认真,不能边吃饭边看电视;请求他人帮助,要使用礼貌用语;入睡前,要收拾玩具……等等。提出规则,认真执行。在规则之内,就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如果需要新增规则,需要与孩子明确。
规则,帮助孩子成长;自由,帮助孩子发展。
协商
小孩心里非常明白,只要耐心和他/她说明白。哪怕小孩不能彻底明白,很多情况下,小孩都会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所以不要说“他/她哪里懂?”,不要太担心孩子犯倔。
协商,帮助孩子理解取舍和交换。
独立、界限、保持距离
某一天,我突然反省,是不是我太关心小孩子了?小孩自己玩,大可给他/她更多的时间独处。进入小孩的房间,试着先敲一门,问是否可以进去。分清楚哪些是小孩的事,哪些是大人的事,哪些是小孩的情感,哪些是大人的情感。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怕是最亲密的人,才有利于个人的独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