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万物理论》:感人的爱情

因为写上一篇文章的原因,找介绍霍金的电影《万物理论》来看。看到一半时已经忍不住要写下自己的心情了。

简不喜欢参加舞会,陪好友出席,和霍金一见如故,坐在楼梯上畅聊了一晚。惊讶的是,一位学语言的姑娘可以在谈恋爱时听一位男孩谈物理。也许电影没有反映事实;也许霍金太善于用简单的方式来谈深奥的理论。

霍金的才华逐渐展现。但刚刚开始,真是天妒英才,霍金被确诊患上运动神经元病(因“冰桶挑战”而广为人知的“渐冻症”)。爱情面前,霍金的退缩,简的坚强,让我感动。

其婚姻中霍金与照顾他的护士有了两年短暂的婚姻,后又与简复婚。我更愿意把这一段解释为:霍金的又一次退缩,简的等待和无法计量的爱。

疾病、才华、爱,其中的冲突和纠结,让人在观看时百感交集。

再想起我写的上一篇关于霍金的文章,我猜,对霍金的死,简的心情肯定是悲痛的,也许她因此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脱,但心中一定留着绵长的回忆,欢乐、痛心、欣喜……种种过去的情感一定可以陪伴她,还有他们的孩子。大概还会对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满心欢喜。

绑架(科幻小说)

外孙女的脑指令发出后,我们面前的投影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从无线传感器中读到:她在笑话照片中我带着耳麦的同时给手机充电的样子——像被绑架了一般。

现在手机这种看得见的设备消失了。深度的人机结合技术研发成功。所以设备都只有指甲大小。人几乎不用记忆任何知识,因为可以轻松便捷地查询人机共有数据库。但如果人机结合中断,成人的能力也比不上我们那个时代的三岁小孩。

不知道谁在被绑架。

《视觉之旅 摄影视觉演绎与全程思考The Print and the process》读书笔记

视觉之旅

摄影视觉演绎与全程思考

The Print and the process

Taking Compelling Photographs From Vision to Expression

[美]David duChemin 著 付娇 译

我希望这本书能按我的意图被阅读。如果你通读全书,在合上封底的时候,感觉是和我坐在温哥华阁楼上,看着这些照片,听着故事,在时间的流逝中激发出你的灵感,能够让你运用新的创意和技术,以一种全新的、更具目的性的方法追求自己的拍摄过程和方法,那么我觉得我的目的成功实现了。

出差游记:遵义

从重庆坐高铁到遵义。只要一个多小时。对比从成都去九寨沟的路上光秃秃的山,重庆到遵义的山上都长满了灌木还有红色的野花。

从遵义站出来,路边的绿化还是相当不错的。进入老城区以后,发现遵义与重庆有很多相似,同样是一个建在山上的城市,一个应该能看到很多革命气息的城市。

在遵义可以看到自行车。但是没有共享单车。自行车也主要出现在高校里。

饮食方面,遵义柔和了重庆、云南、贵州的各种小吃。水果店上可以买到攀枝花的樱桃、云南的枇杷草莓、广西南宁武鸣的沃柑、广东四会的沙糖桔。可见其物流的发达,和人民生活水平不低。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坛装的贵州酸。

遵义这个城市并不大。但是遵义开发一个新区,叫新浦。医院、学校、政府都往这个新区搬。新区离老城区非常的远。在我们坐车的半路上能看到荒山,小块的菜地。还有大量房地产开发。可见,市政府强力促进新区开发。看报导说,前任市委书记曾提出要再造五个遵义。大概也得益于原来的遵义并不大,所以能说出这样的“宏大规划”。

因为近年来遵义的发展以及遵义交通规划的变化,手机上的地图已经很难指导你如何到达某个目的地。所以打听这种原始的出行方式,在遵义非常的重要。要考验你跟陌生人交往能力和礼节了。

出差游记:重庆

第二次来重庆。重庆是一座山城。所以很难看到自行车。当我听到有人在重庆骑自行车上班的时候,我心中有由衷的敬佩。但是重庆有电动自行车。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起来了。

也因为是山城,所以道路窄,加上老城区的停车位不足,所以很容易堵车。

在重庆吃火锅还是比在成都吃少了很多菜式。花样少。氛围也没那么热闹。当然,重庆话和成都话好像非常的相似。朋友聚会时,嗓门扯得相当的高。有那种热闹劲,喜庆。

重庆的餐饮业非常发达。主要以麻辣火锅为主,还有贵州传过来的酸菜鱼火锅。这两种火锅都会加入大量的麻椒。如果不是西南人,是很难适应这种口味的,尤其是在连续吃火锅情况下。早餐吃了路边的春饼和绿豆粥,还有各种小凉菜随意添加。春饼的味道很不错。适合我的口味。

因为我们住在第三军医大(现在更名为陆军军医大学)附近,所以感觉周围全是军队的医院。重庆确实是一个军事重镇。但我相信这种感受只是因为我们住在这附近带来的。重庆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文化上的影响力应该也不小。至少重庆图书馆非常地雄伟壮观。

重庆是一个方言顽固的城市。很多情况下,虽然你在用普通话和当地人交谈,对方很可能用重庆话来回应。即便是你在打出租车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而且非常有可能遇到。现在在南宁,在广州,都常常听不到白话(粤语)。重庆能够如此顽固地坚守自己的方言,让我惊讶,也让我羡慕。

出差游记:北京

因为工作的关系,最近出差比较多,走马观花地走了一些城市,还是有一些感受,所以写下来出差的见闻。

离开北京两年。不碰巧,这次出差又遇到了雾霾天。听说,实际上,北京的天气已经比以前好了不少。但是运气不好吧,所以感觉北京还是那种天气。刚好遇到了重度污染的时候。到达当天看到晚上的月亮,这重度污染好像并不像以前那么重。等过两天就来一个沙尘暴。五点多就看见天上一个白色的圆球。我不确定它是太阳还是月亮?

因为老东家搬到了亦庄开发区的东部,所以这次拜访的时候,看到了一种开发区总部的变化还是很大的。老东家盖了三栋大楼。据说马上又要盖一栋。发展的速度相当的惊人。周围的药企、互联网企业、创业园都在逐渐地建起来,而且很多已经完工了。感觉上好像亦庄要超越中关村,成为北京乃至中国一个新的新科技制高点。

晚上去看了盒马先生。进去其实感觉整体也没什么,都是见过的东西,但是能够把不同的商业形态组合在一起,也是一种商业的创新。其实在宜家也能看到类似的创新,虽然形式上不一样,但是也是一种组合。

音乐之旅:乐盲可以听“高雅音乐”

出身在一个没有音乐的家庭,一个一心读书的学生,每次遇到“击鼓传花”之类的游戏都内心恐惧。所幸,一个乐盲可以听“高雅音乐”。

有幸,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来南宁演出。经历一点曲折后,买到一张便宜的票,还坐在第5排看和听到这场激动人心的演出。

提前进场,避免迟到影响观众心情和艺术家发挥,也体现一个乐盲的规矩,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家提前适应场地。这有个好处——乐器没有全部上场,方便看看听听不同乐器的音质。

第一曲,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30、40个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竖琴、三角铁、定音鼓,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管乐器,一起演奏,相互配合,耳朵和眼睛完全跟不上变化。如此大数量的高昂的小提琴,加上低沉的中提琴、大提琴,带来很大的声音震撼。现场还可以看到,随着艺术家们舒缓或激烈的动作,声音多种变化。高潮时,所有乐器都上场,那个热闹,那个慷慨激昂。让我不停提醒自己这时候不能鼓掌,不能喝彩,别出洋相。

短暂休息后,开始第二曲——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此处休息时间短,不适合离场休息。)单簧管:1997年生的沈恬逸。听众都点不专心了。大概因为年轻中国人是主角,加上乐队规模比上一场小,单个乐器唱主角的影响力比不上几十把小提琴的影响力。隐隐听到有人细声说“……一个学生”。但能够和这样水平的乐队一起演出,那水平肯定也不能太差。而且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也是经典曲目,好好用心听。培养自己的乐感,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南宁的湿度太大,还是小伙子太紧张了,所以单簧管里有水了,影响音质。指挥让乐队稍微停顿了一下,让小伙子有时间从西装的内口袋里面掏出一根长长的布条清理一下单簧管的内壁。

最后是15分钟的休息。观众们终于有时间去方便一下。这时候一部分艺术家也休息,但另外一部分艺术家在台上吹吹弹弹,还是蛮有意思的。

第三曲,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钢琴有普莱特涅夫演奏。据说是非常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但是一点都没有艺术家的表演成分,一直很专注地在弹琴。一点甩头动作都没有。头发不长,很整齐。虽然不太懂,但是感觉其中有些片段还是蛮有演奏难度的。小的时候听贝多芬的钢琴曲,很喜欢钢琴曲。但去年听了雪枫音乐会以后,就慢慢喜欢上了管弦乐,不太喜欢钢琴曲。但是还是名曲吧,所以还是要认真听的,毕竟机会难得。

演奏以后就该散场啦。但是所有的听众都很明白规矩,一直在鼓掌,热烈鼓掌,一直都没有停。除了指挥之外,所有的其他人艺术家们坐在台上。普莱特涅夫表现得很没办法的样子,又加演了两场钢琴独奏。最后大家还没有放弃,继续鼓掌。我的手掌都疼了。我以为真的要结束了。一些观众也开始离场。但是普莱特涅夫似乎觉得大家的热情真的难以拒绝。做了个手势,指指手表的位置,然后双手合十放在在耳边,大家都笑了,紧接着又来一首钢琴曲独奏。大家报以热烈掌声和欢呼声。在最后结束的时候,大概再也不太好意思了,也开始做出立场的姿势,站了起来,鼓掌,还是热烈掌声。整个乐队也站起来致意。

花絮:第二天,在机场过安检时意外遇到演出的艺术家。大胡子,太有标志性。估计是到另一个城市演出。后来又看见一个170㎝左右的男人把行李车当滑板车溜进了头等舱候机室。一细看,另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