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之旅 摄影视觉演绎与全程思考The Print and the process》读书笔记

视觉之旅

摄影视觉演绎与全程思考

The Print and the process

Taking Compelling Photographs From Vision to Expression

[美]David duChemin 著 付娇 译

我希望这本书能按我的意图被阅读。如果你通读全书,在合上封底的时候,感觉是和我坐在温哥华阁楼上,看着这些照片,听着故事,在时间的流逝中激发出你的灵感,能够让你运用新的创意和技术,以一种全新的、更具目的性的方法追求自己的拍摄过程和方法,那么我觉得我的目的成功实现了。

当我们进步时,我们仍然在犯错——读《Running on Empty》

作为孩子的父母,总会欣喜地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我们相信自己做得比我们的父母好。我们很多时候在努力地让自己和父母不一样。避免父母在教育自己时犯下的错误,希望这些错误不在自己的孩子上重演。因为我们的国家在进步,我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经济条件,所以我们确实在比父母那一代有所进步。

但我们也在犯错。通常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错误。有些父母很清楚自孩子的缺点,努力地帮助小孩纠正这些缺点。这样的父母以及他们的孩子都是幸运的。

但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原生家庭的枷锁。有一部分我们可以认识。更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改变。但很多的时候,我们甚至没有能力去认识。我们深陷其中,却毫不知觉。这种问题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

甚至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而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我们父母也没有经历过。我们却不清楚对小孩的影响。直到发现自己的子女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现。这又是一段情感的困局。

我在看《Running on Empty》这本书时慢慢地发现它对我有帮助,也希望分享、推荐这本书给更多人,特别是已经做父母的朋友。希望他们也能从中获益。

《Running on Empty》读书心情

《Running on Empty》,已经看了两三章。

似乎在寻找出自己属于其中的哪种类型。真的是努力的,挣扎着自己的脑袋,甚至在想:作者写的是不是太经典,太明显的症状;而我属于那种非经典类型,不那么容易察觉或者不被作者归入哪个类型。

刚找一点类似的记忆,我总能找着另一些证据来反对。所以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急于求成,反而容易把自己错误标签到某个分类中。

当然,我还要看下去。

经过在北京两三年的心理治疗以后,当时感觉好了不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和心理医生谈的了。但回到广西,面对的情况似乎更糟糕。

我似乎是个慢性心理疾病患者,停不了治疗,停不了“药”。那么,我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我,都有设想我寻求这种心理治疗只是心理上的需要——去追求一个稳定的关系或者是一个没有顾忌的、安全的倾诉环境。一个安全的没有顾忌的倾诉环境,而且有人理解或者是设法站在我所在的位置去思考,可以安慰到我的心灵。但是,这种离不开治疗是不健康的或者说是一种依赖,所以我找来这本书看。(我甚至想不起来我从哪发现了它。)希望它对我会有帮助。

这本书真的写得很聪明,甚至给一些调查问卷帮助读者判断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这可能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常用技术。)里面有那么几道题我选择了“Yes”,所以希望继续读下去能有所收获吧。

南宁夜景:桥

南宁跨江大桥有10多座。造型各异。在不同的角度、位置、时间,各有不同。偶尔带着单反相机,遇到好看的景,拍下几张:

良庆大桥
良庆大桥

良庆大桥

2017-12-22 21:26:30.00

拍摄于青秀山下环青路

ISO100 126mm f/11 20.0秒

环青路是骑车的好去处,车少,路平,可以撒野。倚着南宁的最大公园——青秀山,傍着蜿蜒曲折的邕江,空气好得出奇,路上还可以闻到树木的香味。

葫芦顶大桥
黄昏的葫芦顶大桥

葫芦顶大桥

2017-12-09 18:23:04.50

拍摄于快环

ISO100 135mm f/8.0 1/60秒

葫芦顶大桥是拍摄晚霞的好地点。夏天,太阳会在邻近的白沙大桥方向落下。很多人都会停下车来拍摄。

我这张拍摄在冬天。日落在葫芦顶桥桥面,与大桥对应,显得特别的大。

带女儿从金花茶公司回家,路过南宁最繁忙的大桥,看到一轮红日即将落下。马上停车在路边,放下女儿,拿起相机。

凌铁大桥
凌铁大桥

凌铁大桥

2017-11-29 07:18:34.05

拍摄于邕江南岸公园跑道

ISO100 50mm f/8.0 6.0秒

清晨,在邕江南岸公园跑道骑车。恰好凌铁大桥下江边泊着一艘船。

南宁大桥
光影变幻的南宁大桥
白沙大桥
白沙大桥

先专心地玩起来

专注,忘掉困扰,先玩起来。

摄影,玩了平平常常,比以前的自己好一点,比没有学过摄影的人好一点,但比拍得好的人差距就不是一星半点。

水彩,一直都自以为是地画。直到最近看了一部水彩教程以后,才发现因为自己根本就不懂。要赶上朋友圈里一些的朋友的水平,恐怕要每周都画才行(别说每天都画)。要去观察、去尝试。

写作呢,也一直在自娱自乐中吧,一直是用“散文体”——“想到那,说到那,写到那”的风格。没有严谨的结构或者没有明显的结构,所以也常常被被人鄙视。

但是,我提醒自己一定要记住一点:正如《摄影与“看”的艺术》所提到的,要撇开思想上的困扰,先玩起来,专心的玩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释放自己的潜能、心智,才有机会做得好。不要负担那么多,就算没有做到最好,也可以比以前的自己好。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帮到一些人,甚至可以取悦自己。虽然摄影不太好,但借着单反的优势,加上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巧,也得到邀请去拍小朋友的生日宴会。这是一个小小的满足,小小的认可。

爱与连接——人文摄影之路

你拍了几张农村婚礼照片。总算捡起一些拍人文摄影的信心。

别人都说搞人文摄影,要与人有感情的连接。但很多时候,特别是近段时间,我妈妈去世之后,我好像失去了与陌生人交往愿望,与陌生人交往的热情。

但这次在农村拍婚礼照片,虽然仅与几个人交谈,还是躲在角落里面默默地拍,但几个农村小孩很腼腆,也很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和我的相机,尝试着跟我交往。
他们有顽皮,甚至顽劣的一面。但我跟他们接触的时候,有喜欢,也有愿望去和他们交谈。

当遇到他们顽劣,我也生气,甚至教训起他们。但是回想起来又觉得自己可以更包容一点,更柔软一点,去理解他们。

爱与连接——人文摄影之路。我希望我可以走远一点。

为什么妈妈赞小孩拍照好,扁老公拍照菜?

为什么很多妈妈都称赞小孩拍照比老公拍得好?

其实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老公个子高,小孩个子矮,所以拍照时,老公是平拍或俯拍的,小孩是仰拍的。所以小孩拍照显得妈妈个子高,身材好,腿长。老公拍,脑袋大,腿短。

因此,妈妈们必然一脸嫌弃老公拍照。

小孩好不容易学会找好了镜头,构好图,咔嚓来一张,远远超出妈妈的想象的照片。那惊喜呀!当然赞不绝口。

所以各位男士们,在给你们的爱人拍照时,切记一定要蹲下来,蹲下来,蹲下来——重要事情说三遍!一定要牢记!

【读书】《摄影与“看”的艺术》

相信摄影书给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大量的照片占主要篇幅,文字很少。而这本《摄影与“看”的艺术》文字占主要篇幅。

加拿大摄影师弗里曼·帕特森 (Freeman Patterson)不需要用太多的作品证明自己。只有用文字才可以更直接地向入门摄影爱好者解释自己的摄影理论——观察、想象、表达,三者的相互切换,甚至统一。

之前看的摄影教材从来没有这样系统、认真地谈过这样的理论。《摄影与“看”的艺术》的理论震撼了我。之前,我还在苦恼——即使我掌握了所有的前期后期技巧,我还在模仿别人的作品,那么我的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如今,我认识到运用弗里曼·帕特森 (Freeman Patterson)的理论来指导学习摄影,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发现现实的的能力,最终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独特的世界。

这才应该是我学习摄影的目的。

书摘:

对自我的专注是视觉的最大障碍,也是最难突破的障碍。或许是担心你的工作、孩子、以及其他责任,又或者对自己把握新镜头或曝光能力的担忧。似乎总是有某些东西让你无法获利真正的自由。

本书旨在帮助你在三个方面提高视觉思维——观察更深入,提高想象能力,通过图片的方式更有效地表达主旨或对象。

最后的告别

在老爷的推荐下阅读了《最后的告别》,颇有收获

首先是羡慕美国人民,在生命的尽头能有这么种选择。虽然某些选项在作者看来并不是最优选择,但已经是很多国人渴望而不可得的。

作者还解释了在以前为什么老人家更容易获得尊敬。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传播突破时间、空间、年龄的限制,使老人家的作用大幅度的降低了。这是个有意思的观点,但人还是有情感、有体验、有历练的,老人的左右不能完全替代,只是大家关注被转移了

作者谈到最好的选择是了解病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意愿,并且尊重这个意愿,而不仅仅是通过抢救来延长生命。在文中作者经历的大部分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都选择了和家人在一起,接受了临终关怀服务。

人归根到底还是有情感的动物,这也是我认为老人同样存在价值的原因

我会帮助我的家人理清最后阶段的选择,并且尊重并努力实现他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