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梦做朋友

不管一个人睡眠有多好,总会在某个时间或时期做一些梦。一些睡眠不好的人也会抱怨说“哎呀!我为什么老是在做梦?”似乎做梦影响了他的睡眠质量。

我却认为,梦只是一种意识或潜意识的表现。梦并没有影响你的睡眠,做梦的频率是睡眠质量的一种表现,而不是造成睡眠不好的原因。

细致考虑你做的一些梦,有可能会表现出你心里的一种潜意识——你内心并没有认识的东西。

比如说,你总是在复杂的建筑里面不错的寻找,或者你一直爬楼梯,这说明你一直在追求着什么,或者自己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或者你在梦里面对周围的环境不满意,但也许你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你的意识在说服你接受现在的环境。在你内心却处在一种焦虑状态。

我没有说梦里一定是对的,但是你确实需要与梦里的这种状态做一次交谈。所以我说需要以梦做朋友。

心态变化的危害

回到广西,一切都不太顺利。

回想这将近两年的时光,自己一直在急切地寻找出路。即便休闲过,心中那根弦还在绷着。一有机会,就希望用尽全力。

为什么自己会这样?

紧绷着这根弦给我带来好处?放松下来,是否就会更糟?问到这里,大概知道情况不是这样。

回到一个工作机会比大城市少很多的城市,熟悉而又更多的陌生的城市,心生戒备,严阵以待。

遇到困难,对自己的怀疑被放大,不自信。从而,更加紧张。

这样的状态,影响了自己,也进而影响到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关系。

科幻小说里(或者未来)的悲哀

最近在读刘慈欣的《孤独的进化者》。发现他的小说里总有人生、人世的各种挣扎。

如这部小说中,沈华北和她妻子赵文家的离别。

沈华北说:“不管怎样,生活还得继续。我所等待的技术,也许在明年就能出现,也许要等上一个世纪,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你再活40年没有问题,一定要答应我一个请求:如果40年后那项技术还没出现,也一定要让我苏醒一次,我想再看看你和孩子,千万不要让这一别成为永别。”

黑暗中赵文佳凄凉地笑笑:“到未来去见一个老太婆妻子和一个比你大10岁的儿子?不过,像你说的,生活还得继续。”

科技发展了,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身患绝症,除了死亡,还可以选择冰冻等待科技发展治疗“绝症”。

当时,其中的无奈、伤感,只多不少。

你们三个不是讨厌鬼

晚上爱人做四个菜:三个不辣,一个辣。

辣的是麻辣香锅。里面有橘红色的红薯,看起来像胡萝卜。还有美味的香肠。

三岁的小朋友看见这两样自己爱吃的东西,又因为辣不敢吃,说“你们三个……”。突然又想起,昨天爸爸妈妈说“如果我们是讨厌鬼,就不要让我们陪你睡觉了。不要让讨厌鬼陪你睡觉。”所以临时又改口说“不是讨厌鬼”。

然后哇哇的哭了起来。妈妈只好打了碗白开水,给她涮着吃。

于是,小姑娘一边叫着辣,一边吃了好几块红薯和香肠。还赶紧吃米饭青菜解辣。要知道平时这两样,都是最后才吃的。

真是一个馋嘴的小姑娘。

浪费的意义——“大众创业、万众创业”

听过几个人质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举例子都是大学生来家里要钱来创业。创业失败,家里有钱也就没了。因此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也造成社会不稳定。

说这些话的人或在创业过程中或者已经是企业主。大概也因为在社会招聘或者校园招聘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列为抨击的目标。

但是一个社会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对创新的尊重创业的尊重这种思维)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哪怕现在造成了一些问题——产生了大量的浪费,这个观念都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里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希望像美国一样成为一个创新驱动的国家,引领世界的发展。那么,必须全民要有创新和创业的观念意识,至少要尊重创新和创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破除旧的保守观念。这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也许在近期内并不会有太大的成效,但是其远期的影响不可估量。

话说回头,创新和创业本来就是一件会产生巨大浪费的事情,这非常的正常。不能只看到创新和创业产生的巨大浪费,还没有看到创新和创业带来的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招聘中遇到的问题,除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提出引起一次潮流而带来人力市场的紧张之外,更大的一个环境背景是:随着互联网以及其他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工作。独立个体的效率甚至比一个企业的效率高很多。

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的教育市场。原来学校或者企业要面对着在线教育的挑战。一些从来没有从事过教育或在教育行业非常有成就的人可以在网络上分享他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往往比学校或教育机构的老师更出色。很多人愿意付费学习这些网上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认为这种方式是更为有效。

比如说一个小孩或者大人在学一门外语中已经不需要到一个学校或者教育机构里学。他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跟世界各地的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去学习。这是以前根本做不到的。

原来的企业公司的形式就应该反思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适应这个时代发展,而不仅仅是批判,抱怨。

事业与情感《无证之罪》

受《法医秦时》的影响,对犯罪推理小说感兴趣了。因而看了这部《无证之罪》。

主人翁骆闻是法医和痕迹学专家。一次二个月的出差,妻女失踪,唯一的线索是一枚指纹和利群香烟的灰烬。为促使警方出动大量警力比对指纹,骆闻做了四起命案,留下那枚指纹和利群香烟……

作者没有把悬念埋得很深,以推理假设为小说亮点。

骆闻时时浮现的记忆是:女儿养狗,他反对;长时间不回家,女儿开始淡忘他。

骆闻那深沉的情感,带着愧疚和执着,做了他之前职业所不可原谅的罪行。

小说里表现的这种冲突,冲击着读者。

我的性格形成

父亲,72岁。去年,母亲去世,儿子将其接到省会,共住。一年过去,极少出门。

在家里,也极少说话,见到儿媳躲躲闪闪,与儿子极少交流。

每次想起,心累。尝试交流过几次,迅速败下阵来。

近日,反省自己为什么形成现在这样的性格,和我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出生时,母亲因肺结核病休,慢慢没有了家庭里的经济权。不是说,母亲收入不好。因为母亲是教师。国家逐渐增加教师收入。母亲的收入在一些时期比父亲好。

但因父亲对财务的强力控制,加之母亲身体不好和性格的原因,母亲在这场财务控制斗争中失败了。

总之,最终父亲在家庭生活中占主导。母亲因病体弱,加上担心传染别人,很少出门。父亲要照顾母亲,而且性格倔强不善与人交流,也很少出门。

所以,也就成就了我这样一个不怎么出门的儿子。封闭的环境,我也就受到比较纯粹的原生家庭影响。

另一部分影响则来自,电视、书籍、学校。

但不管怎么说,我要适应,转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