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连载之17章 之渠道故事2 (继续更新中,在7.30号出书前完成所有连载)
我们的渠道已经在很多城市遍地开花了,特别是东北三省,山东,江苏等地。销量冲了上来后,店大欺客,但也客大欺店啊。从开始的月结30天,随着提货的金额越来越大,变成了60天。有些型号,又存在着南北使用差异,特别是冬天,退换货率非常之高。我才知道,北方的城市,从11月下雪后,基本上就减少了施工,所以北方的几个代理商,总是在春节前把货退了回来,以便减少应付款的数据。
可是退回来以后,就给工厂造成了很大的资金流压力和库存成本,这个管控的成本在高了,形势又要逼我变通了。这几个省的吞吐量和流通性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于是我动了在几个主要的省份开分公司的念头。第一为了了解整个省份的销售市场情况,第二为了控制住产品的有效流通,第三是为了避免客大欺店,一旦销售量上去了,经销商利用信息差拿捏的地方太多了。
09年春节后,我第一站飞到了西安,记得那一天飞机落地的晚上,正好是西安年后的第一场倒春寒大雪,一出机舱冷的打了一个寒蝉。公司租在高新区一栋新楼里,分公司刚开始定位就是服务公司,简单的说,常年备够充足的货源在分公司,当地的经销商或代理商,都从分公司提货,而碰到一些技术和安装的问题,由分公司派人解决。
看起来是多了一份分公司的开支,但是从当年的渠道草莽发展来看,经销商愿意赚这个便宜,节着了他们的运费和服务成本,虽然受到我们厂家的保价指导,会影响各自窜货的空间,但是不用再垫付太多的资金,反而对我们的品牌依赖性更强了。
慢慢的,经销商享受了这种福利后,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中间商了,我们掌握了他们最大利润的一块客户,就是系统集成商。这里要讲解一下,我们卖的产品,大部分是工程项目所有产品,在销售渠道上,可能只有30%左右的毛利,但如果参与项目工程,毛利可以在几倍以上。
后话,这让我们在2010年工厂转型到工程项目产品上奠定了基础,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我们做下了东北某省电信,东莞旧城改造,四川水利,XX军工,以及北京P博士等一起合作参与的工程项目,虽然我们的产品不是重要的主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前端,但是利润值和对产品的要求提高了一个档次,又为后续做外贸订制化的产品打开了局面。
对厂家而言,与渠道端建立关系犹如男女恋爱关系一样,亲近了则逊,一旦双方的依赖度过高,有话事权的一方就会对原则的底线百般挑战,要求多多,月结30天变60天,退换货流程也不完全遵守,就连FCO也是准确度不高。
但是远则疏,一旦你对他稍有点客套,在商言商,情面不给足。马上就有竞争者在你的条件上加码抢走你的代理商。你再与代理商拉近,一副我有备胎我怕谁,要么你让利更多,要么我另择他人的嘴脸。
厂家在这二种冰与火的关系拿捏中,如履薄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很难按照真正的合同和制度办事,中国人讲人情,但更会懂的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游走在制度和人情的二边,稍有不慎,就是二种不同的局面。
对我来说,难上青天的拿捏。再难也要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