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的那些“坑”

引言:本来打算写这么一篇文章,发在公司的公众号上。但又担心一些客户对号入座,所以暂时写在这里。以后发在哪里,再考虑。

对大多数临床医生来说,他们非常熟悉疾病,他们非常清楚疾病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但是具体的细胞或者分子水平时,往往并不清楚。

有一些原代细胞培养起来非常困难,如果再设计一个扩大培养的实验,那么这个课题可能在细胞培养阶段就难以继续。

也许之前会查很多文献介绍,这些细胞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要小心这些文献的可靠性:一看期刊。找权威的期刊,看影响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办刊历史长的期刊,同时警惕一些高分“水刊”;二看通讯作者的单位。

最可靠的方法还是在课题设立之前,尝试培养这些细胞,了解培养的难度和它生长的特性。

分子水平上,要考虑研究的分子(基因、蛋白)是否有很多的变体?他们的表达水平是什么样的?对细胞是否必须?或者他们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是否会严重的影响了细胞的生长?或者细胞存在某些机制限制分子表达水平的波动?

如果你想做基因的过表达,或者基因沉默甚至敲除,您要查一下文献,看有没有人实现过,或者有报道说实验已经失败了。特别是一些跨膜蛋白、转录因子,要特别小心。很可能由于细胞内在机制,或者分子的毒性,导致这个基因无法过表达,或者这个基因表达量过低时,细胞可能死亡。

如果存在多个变体,那么就要考虑,在做qPCR和WB等实验时,检测哪个变体,还是需要检查全部变体。另一方面有可能一个变体的变化会导致另外的变体的补偿,导致看不到细胞功能的变化。

引物设计和抗体选择,也都要考虑到变体的影响。否则,杂带……。

还有,就是成本核算。科学家也需要算账。现有可以购买的试剂,可以使用的设备,技术摸索的成本……

前期工作做到位,后面几年少遭罪。

发表评论